
作者:卢国龙
页数:83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61416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概括介绍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国家颁布的数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大宗教的发展状况,包括宗教职业者和普通信教人数的统计与区域分布、信教者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变化,信仰的状况,宗教仪式仪轨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宗教信仰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变化等,深入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宗教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宗教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本书特色
本书概括介绍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国家颁布的数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大宗教的发展状况,包括宗教职业者和普通信教人数的统计与区域分布、信教者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变化,信仰的状况,宗教仪式仪轨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宗教信仰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变化等,深入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宗教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宗教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目录
第一编
总报告——变革社会中的宗教角色
一两种质疑、一条出路
二一种特性、两重作用
三面向社会、各展所长
四结语
总报告的阶段成果及学术梳理
一清代宗教文化及其对当代宗教格局的影响
二宗教生态话题背后的现实宗教问题
三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
第二编
第一章佛教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
(一)译传阶段(前2-580)
(二)创造阶段(581-998)
(三)融合阶段(999-1898)
(四)超越阶段(1898-)
二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百年沧桑
(一)1911-1948传统文化批判浪潮中的幸免者
(二)1949-1978海峡两岸不同取向的现代化历程
(三)1978-2011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现代化转型
三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
(一)改革开放后的大趋势——落实政策与稳健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
四佛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邦国大务
(一)现代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教体系”?
(二)佛教在现代中国教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佛教如何适应这个位置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加速现代化转型?
(三)中国佛教在新世纪应该树起“人本佛教”的旗帜
(四)佛教能否为政治信仰与宗教文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提供可能性?
第二章中国南传佛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南传佛教文化主体性30年发展状况
(一)佛学建设
(二)出版物
(三)会议及其主题
(四)仪式活动
(五)宗教教育及信徒文化素质
二中国南传佛教实体量30年发展状况
(一)活动场所的数量及规模
(二)信徒数量及分布
(三)社会服务、公益等事业
(四)中国南传佛教的机构组织及管理模式
(五)中国南传佛教经济状况
(六)与海内外的社会联系
……
第三编
第四编
总报告——变革社会中的宗教角色
一两种质疑、一条出路
二一种特性、两重作用
三面向社会、各展所长
四结语
总报告的阶段成果及学术梳理
一清代宗教文化及其对当代宗教格局的影响
二宗教生态话题背后的现实宗教问题
三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
第二编
第一章佛教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
(一)译传阶段(前2-580)
(二)创造阶段(581-998)
(三)融合阶段(999-1898)
(四)超越阶段(1898-)
二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百年沧桑
(一)1911-1948传统文化批判浪潮中的幸免者
(二)1949-1978海峡两岸不同取向的现代化历程
(三)1978-2011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现代化转型
三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
(一)改革开放后的大趋势——落实政策与稳健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
四佛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邦国大务
(一)现代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教体系”?
(二)佛教在现代中国教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佛教如何适应这个位置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加速现代化转型?
(三)中国佛教在新世纪应该树起“人本佛教”的旗帜
(四)佛教能否为政治信仰与宗教文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提供可能性?
第二章中国南传佛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南传佛教文化主体性30年发展状况
(一)佛学建设
(二)出版物
(三)会议及其主题
(四)仪式活动
(五)宗教教育及信徒文化素质
二中国南传佛教实体量30年发展状况
(一)活动场所的数量及规模
(二)信徒数量及分布
(三)社会服务、公益等事业
(四)中国南传佛教的机构组织及管理模式
(五)中国南传佛教经济状况
(六)与海内外的社会联系
……
第三编
第四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