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

封面

作者:陈其人著

页数:1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81229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是陈其人先生对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主要剖析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挖掘了斯密的理论中科学、天才的成分,也批判了他庸俗、混乱的部分。同时着重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中继承的斯密的理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作了梳理。

作者简介

  陈其人,男,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1952年结业于教育部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1951年在复旦大学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著作20本,论文l50余篇。主要著作有:《资产阶级价值学说批判》(1957年)、《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具体形式》(1957年)、《19世纪上半期法国和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1965年)、《帝国主义理论研究》(1984年)、《大卫·李嘉图》(1985年)、《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概论》(1986年)、《布哈林经济思想》(1991年)、《殖民地经济分析史与当代殖民主义》(1994年)、《南北经济关系研究》(1994年)、《世界经济发展研究》(2002年)、《货币理论和物价理论研究》(2002年)、《陈其人文集·政治科学卷》(2003年)、《陈其人文集·经济学争鸣及拾遗卷》(2005年)。

目录

第一章 生平与写作
第一节 家庭出身与求学时期
第二节 教授生活
第三节 大陆之行
第四节 闭门著作
第五节 晚年社会生活
第二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节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自然顺序
第二节 论资本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第三章 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分工理论
第一节 分工情况
第二节 分工的原因
第三节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五章 货币理论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二节 对“价格革命”的分析
第六章 价值理论
第一节 前辈的价值理论
第二节 价值理论
第七章 工资、利润和地租理论
第一节 工资理论
第二节 利润理论
第三节 地租理论
第八章 “斯密教条”批判
第一节 价值全部分解为收入,否认不变资本的存在
第二节 对不变资本价值的分析:是逃遁
第三节 原因是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第四节 庸俗经济学家都信奉它
第九章 何谓农民纯收入——兼论“斯密教条”
第一节 表现及错误
第二节 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斯密教条”在中国的一些表现
第十章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的机制
第一节 李嘉图根据斯密一种思想所设想的机制
第二节 杜林的攻击和恩格斯设想的机制
第三节 从恩格斯货币理论的缺陷看其设想机制的缺陷
第四节 庞巴维克的攻击和卢彬的回答
第五节 回到斯密,另立机制,解决绝对价值的问题
第六节 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兼论“斯密难题”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 经济学家假设的“经济人”
第二节 利己和利他
第三节 “斯密难题”的产生原因
第十二章 关于马克思两个生产劳动定义问题——兼论重农主义和斯密的生产劳动观
第一节 两个层次不同的生产劳动的定义
第二节 关于服务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第三节 由马克思自己提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回答的问题
第四节 对《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兼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一点补充意见
第十三章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说简史
第一节 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
第二节 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
第三节 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
第四节 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
第十四章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对立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斯密自己的矛盾
第二节 萨伊和李嘉图及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妄图通过李嘉图学派难关而产生的要素价值论
第四节 马克思的总结
第五节 庞巴维克和布哈林的对立
第六节 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公式的演变
第十五章 斯密和李嘉图价值学说比较
第一节 投下劳动和支配劳动决定价值的分歧
第二节 没有资本主义和有资本主义的历史观的分歧
第三节 斯密有四种价值理论,李嘉图坚持投下劳动决定价值
第四节 斯密教条的产生和李嘉图同意斯密教条
第五节 斯密认为自然力创造绝对地租,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
第六节 斯密生产要素论否认阶级对立,李嘉图认为三种收入是对立的
第七节 马克思克服斯密和李嘉图在建立劳动价值学说上的困难
第十六章 殖民地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工业先进国其农业反而相对落后的描述
第三节 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两种殖民地
第四节 移民垦殖殖民地从国内殖民地变成国外殖民地
第五节 移民垦殖殖民地的经济、政治关系和母国不同
第六节 英国关于“解放”殖民地的理论——斯密的殖民地理论
第十七章 斯密经济理论的庸俗化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最初二十年法英政治经济和经济思想简况
第二节 萨伊的价值学说
第十八章 自由放任
第十九章 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和庸俗成分

节选

  1.研究方法  经济史中的“价格革命”,是指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约70年中欧洲物价上涨了3—4倍这段历史。这在金(包括银,即贵金属)本位制度下,以金的重量来表现物价在70年中发生如此剧变,在历史上是仅有的。对这段历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的,有好几位经济学家或货币学家,就深刻程度首推斯密。他对“价格革命”的研究是包括在他对“前4世纪(即从发现美洲时的15世纪到斯密写作《国民财富论》时的18世纪中期——作者)银价的变动”的研究之中的。这种写法,除了要说明“价格革命”的原因之外,还要说明这些问题:在美洲白银同样流入欧洲的条件下,为什么在“价格革命”之前,物价几乎不受影响,而在“价格革命”之后,物价都从微涨到下降1/4,即“价格革命”之前和其后的物价问题,要和“价格革命”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这比孤立地说明“价格革命”会更全面些、深刻些。  斯密在说明银价变动时,遇到许多研究方法问题,他都解决了,而且有的解决得相当好。这主要是:(1)白银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它只能在一般商品的价格上反映出来,但当时还没有物价指数,他便选用小麦的价格作为代表,但小麦的价格从短期看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他就长期进行统计,以便将供求不等对小麦价格的影响去掉。但是,即使这样,一段时间的小麦的平均价格,还不能认为它就是白银价值的反映,因为小麦本身价值的变动也会影响它的价格。因此,要科学地说明白银价值的变动,最后必然涉及银矿劳动生产率或其丰饶程度的变化的问题,对此,斯密不是有意识地谈了一些。不管怎样,他确实努力探讨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动和商品自身价值的变动,从不将物价的变动直接等同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笼统地说什么货币购买力的变动。(2)白银制成铸币,其含银量有下降趋势,这或者是法律规定,或者是自然磨损,或者是人为的刮削。这种价格标准降低,会使物价上涨,并且在一较长时间内这是常见的。但是,这种物价上涨只是计算数目的增加,将它折算为白银数量就不一定是这样。因此,17世纪以前的小麦平均价格,斯密是统一地将它换算成为现币计算的。这样,由铸币重量变化而引起的物价变动问题就可以去掉:17世纪以后的,没有换算为现币计算,原因不是银铸币的重量没有减到标准重量以下,而是其“价值却因它能与金币兑换,而为金币的价值所维持住了”。这就是说,英国银铸币虽然被刮削了,但由于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变轻了的银铸币还能按金银法定比价使用,但是否限额,斯密没有说。如不限额,就和我们前面的分析全部相矛盾了。对此,中国李达在其《货币学概论》中有所说明。他说:1717年,英国金银比价为1:15.25,“金银两币均得自由铸造,并为无限法币。但以后银价暴涨。银币被人藏匿,只有金币在流通。(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的作用——作者)1774年,国会决议对银币的法币资格加以限制,银子以25镑为限,得为法币;如超出25镑,即以生银计算”。这样,25镑以上的支付,就不受银铸币重量有减轻趋势的影响。  2.对物价变动四个时期的划分和对货币与商品比价的看法  斯密以详细的统计数字表明“价格革命”的时期是1570年左右到1640年左右(或1637年)。在这大约70年中,英国小麦价格上涨了3—4倍。在这以前,“美洲银矿的发现对英格兰的物价似未有显著的影响,直到1570年以后才有影响。尽管波托西矿已经发现29年多了,但对英格兰物价还无影响。”在这以后,他分为两段时间来论述。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5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