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绍东
页数:32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0304138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可供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大豆深加工企业技术人员、管理者以及农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特色
《大豆品质生物学与遗传改良》重点介绍最新的有关大豆品种纯度及真伪性鉴定研究的技术规范,包括核心引物的筛选、检测技术平台的优化及ssr指纹数据库的建立等。《大豆品质生物学与遗传改良》以详实的研究数据、新颖的视角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大豆品质生物学与遗传改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前景的展望,是一部集知识性、技术性、专业性于一体的研究、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世界大豆生产利用及动向 1第一节传统大豆产业在东亚的发展 1一、大豆的起源 1二、中国传统大豆产业的发展 2三、日本及朝鲜半岛传统大豆产业的发展3第二节大豆生产在美洲的发展与崛起 5一、大豆生产在北美洲的发展与崛起5二、大豆生产在南美洲的发展与崛起6第三节世界大豆生产及利用 7一、中国大豆生产及利用 8二、日本及朝鲜半岛大豆生产及利用9三、欧洲及美洲大豆生产及利用10四、世界其他地区大豆生产及利用12第四节世界大豆需求与生产动向 12一、世界大豆需求动向 13二、世界大豆生产动向 14三、世界大豆生产发展趋势 16参考文献 16第二章大豆种子构造及品质性状18第一节大豆种子构造 18一、大豆种子的组织构造 18二、细胞内器官 24第二节大豆品质性状分类 25一、外观品质 26二、内在品质 26第三节大豆种子成分 28一、蛋白质 28二、脂质 36三、碳水化合物 38四、维生素 39五、配糖体成分 42六、灰分及矿物质元素 44参考文献 45 第三章大豆品质性状及其营养功能 49第一节蛋白质营养功能 49一、分离蛋白 49二、极性脂质结合蛋白 50三、胰蛋白酶抑制剂 51四、大豆凝集素 52五、露那辛 53六、小分子肽 54第二节脂质营养功能 55一、脂肪酸 55二、磷脂质 56第三节碳水化合物营养功能 58一、寡聚糖 58二、膳食纤维 59三、可溶性多糖 60第四节配糖体成分营养功能 61一、异黄酮 61二、皂苷 67第五节维生素、灰分及矿物质元素营养功能 69一、维生素 E69二、灰分及矿物质元素 71参考文献 71第四章大豆品质性状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76第一节蛋白质性状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76一、种子贮藏蛋白 76二、酶及生理活性蛋白 81三、氨基酸 82第二节脂质性状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84一、脂肪酸种类构成与合成代谢85二、饱和脂肪酸 91三、单不饱和脂肪酸 92四、多不饱和脂肪酸 92第三节碳水化合物性状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93一、低聚糖 94二、膳食纤维 95三、水溶性多糖 96第四节配糖体性状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96一、异黄酮 97二、皂苷 100参考文献 101第五章生态环境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106第一节大豆品质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 106 一、大豆品质与生育期性状的关系106二、大豆品质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关系107三、大豆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108第二节栽培条件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11一、水分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11二、光照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12三、温度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12第三节土壤理化性质对大豆生理品质的影响 113一、土壤酸碱性对大豆生理品质的影响113二、土壤氮、磷、钾元素对大豆生理品质的影响114三、土壤中硫元素及微量元素对大豆品质的影响118四、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对大豆品质的影响121第四节土壤微生态环境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24一、根瘤共生固氮作用对大豆品质的影响124二、微生态制剂对大豆品质的影响127三、病虫害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128第五节贮藏条件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30一、贮藏外部环境条件对大豆品质的影响130二、贮藏内部因素对大豆品质的影响132三、大豆贮藏新方法 132参考文献 133第六章大豆种子成分含量检测分析 138第一节蛋白质含量检测分析 138一、粗蛋白质 138二、氨基酸 147第二节脂质及其组分含量检测分析 150一、粗脂质 150二、脂肪酸 153第三节碳水化合物含量检测分析 154一、单糖 154二、多糖 155三、游离多糖 156第四节配糖体含量检测分析 156一、异黄酮 156二、皂苷 160第五节维生素及其他成分含量检测分析 161一、维生素 E161二、矿物质元素 165三、其他成分 167参考文献 169第七章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QTL定位与基因克隆 172第一节 DNA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72 一、基于 RFLP的分子标记技术 172二、基于 STS的分子标记技术175三、基于 AFLP的分子标记技术 177四、基于 SNP的分子标记技术 178第二节蛋白质性状的遗传、 QTL定位及基因克隆 179一、蛋白质 179二、7S球蛋白和 11S球蛋白 190三、酶及生理活性蛋白 195第三节脂质性状遗传、 QTL定位与基因克隆 199一、脂质 199二、脂肪酸 206第四节配糖体性状遗传、 QTL定位与基因克隆 216一、异黄酮 216二、皂苷 219参考文献 219第八章大豆品质改良育种途径与方法 227第一节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目标 227一、功能性营养成分增强型 227二、抗功能性营养成分低减或去除型228三、专用大豆品种 229第二节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 230一、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230二、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234三、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242第三节大豆品质改良育种技术 247一、回交育种技术 248二、诱变育种技术 249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251四、转基因技术 256五、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程序 257第四节国内外大豆品质育种现状与展望 259一、功能性营养成分增强型 260二、抗功能性营养成分的低减型264三、值得期待的功能性及抗功能性营养成分265参考文献 267第九章大豆品质改良与分子设计育种 273第一节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对大豆品质改良的影响 273一、传统的 QTL定位与图位克隆技术273二、大豆基因组序列公开对品质改良的影响275三、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品质改良的影响276四、现代各种组学新技术对品质改良的影响278第二节分子设计育种原理及应用 282 一、分子设计育种与常规育种 282二、分子设计育种元件的创制 284三、分子育种元件间的互作 288四、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步骤与要求289第三节大豆品质分子育种展望 292一、国外大豆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292二、中国大豆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295三、未来大豆分子育种发展趋势296参考文献 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