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哈佛百年经典-文学和哲学名家随笔-32卷

封面

作者:蒙田

页数:35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40862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最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
  ★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
  ★人类史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思想性读物
  ★自1901年问世以来,畅销逾百年!
  ★每个西方家庭第一藏书
  ★西方学生接受古代和近代文明最权威读物
  ★畅销了一个世纪的西方巨著,中文版首次整体面世
  我选编《哈佛百年经典》,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查尔斯·艾略特

作者简介

蒙田
  启蒙运动前法国最重要的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主要作品《蒙田随笔全集》。
  查尔斯·奥古斯汀·圣伯夫
  法国文学评论家。他是将传记方式引入文学批评的第一人。
  欧内斯特·勒内
  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
  莱辛
  德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
  席勒
  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死后与歌德合葬。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马尔库塞、巴赫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的重要人物。
  康德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发展,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相关资料

胡适先生称《哈佛经典》为“奇书”:“奇书,指是日所送来的《五尺丛书》,又名《哈佛丛书》,是哈佛大学校长伊里鹗(eliot)主编之丛书,收集古今名著,印成50巨册,长约五英尺,故有‘五尺’之名。”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赵元任先生更加认同《哈佛经典》:“我浏览了《哈佛经典》,虽然我想不久离开芝加哥,我仍然买了一套《哈佛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先生向学生推荐:“《哈佛经典》是美国哈佛大学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建校以来著名教授们经多年选择确定的人类最重要的学术遗产清单。学习这些著名,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了解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些人文学术著作,包括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文学、戏剧、经济学等各方面内容。向我国大学生介绍这份清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外的大学生接受什么教育,他们平时读什么书,可能具备什么人文知识,他们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本书特色

本卷收录了十九世纪以前,法国、德国、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以及哲学家的随笔作品。包括:
  ★《蒙田随笔》
  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圣伯夫随笔》
  包括两篇文学评论文章:《蒙田》和《什么是经典》。
  ★欧内斯特·勒内的《凯尔特民族的诗歌》
  凯尔特民族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用盖尔语书写的爱尔兰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地方语言文学。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凯尔特民族消失了。勒内的这部作品是研究凯尔特民族的关键钥匙。
  ★《人类的教育》
  莱辛通过对历史上重要的启示与历史问题的研究,重新思考人类的神圣教育计划,从根本上通过历史性的理解来沟通启示与理性。
  ★《审美教育书简》
  集中阐释了席勒的思辨美学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
  ★《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
  康德的重要哲学作品,奠定了现代哲学理论的根基。

目录

蒙田随笔  〔法〕米歇尔·德·蒙田  致读者  相信直到死我们才会幸福  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  论教育机构与儿童教育  论友谊  论书籍圣伯夫随笔  〔法〕查尔斯·奥古斯汀·圣伯夫  蒙田  什么是经典凯尔特民族的诗歌  〔法〕欧内斯特·勒内  凯尔特民族的诗歌人类的教育  〔德〕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审美教育书简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  〔德〕伊曼纽尔·康德  序言拜伦与歌德  〔意〕朱塞佩·马志尼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哈佛百年经典-文学和哲学名家随笔-32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5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