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绿色文明形态-中国制度文化研究

封面

作者:张念瑜著

页数:329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92125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由张念瑜所著的《绿色文明形态(中国制度文化研究)》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绿色文明形态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形态理论、生态理论,重点研究文明形态的的主要特点。绿色文明形态是共产主义发展的高级形态。第二部分,绿色文明,提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发展,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绿色生活传统。第三部分,绿色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追求到经济社会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人类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温室气体的治理的技术、制度与变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念瑜, 江西人。南开大学硕士。现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处长。研究领域:经济学。 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教材十几部,在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期刊发表过多篇专业学术论文。

本书特色

由张念瑜所著的《绿色文明形态(中国制度文化研究)》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绿色文明形态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形态理论、生态理论,重点研究文明形态的的主要特点。绿色文明形态是共产主义发展的高级形态。第二部分,绿色文明,提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发展,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绿色生活传统。第三部分,绿色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追求到经济社会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人类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温室气体的治理的技术、制度与变革。

目录

第一篇  绿色文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第一章  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形态第二章  原始社会及其制度进化    一、引言    二、原始社会制度的起源    三、母系氏族社会制度    四、父系氏族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    五、小结第三章  封建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引言    二、从村落(聚)、邑(国)、城邦到王国    三、姓氏、宗族与宗法制度    四、夏商周的国家性质    五、奴隶制与农奴制    六、井田制与采邑制    七、小结第四章  官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    ——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引言    二、君权神授与“现代国家”的起源    三、封建制与郡县制    四、国有土地逐渐私有化    五、商品经济扭曲发展    六、国有经济低效运行    七、兵制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    八、中国传统社会的治乱与朝代更迭的周期率问题    九、小结第五章  官僚资本主义社会    ——晚清至1949年的社会经济形态    一、引言    二、西风东渐,激化中国社会蜕变    三、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建设与反动    四、战乱中运行的民国政府及其计划经济体制    五、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不平衡发展    六、农村、农业、农民    七、小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    一、引言    二、1949年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四、世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六、小结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    一、引言    二、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是永恒的    三、人性、民主、自由与共产主义    四、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高级绿色文明形态    五、小结    第二篇  绿色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发展与运用第八章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人对天文历法的探索    二、《周易》的宇宙观    三、自然之天    四、宗教之天    五、义理之天    六、“天人合一”的形式    七、小结第九章  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    一、引言    二、生态绿色农业    三、生态环境保护    四、绿色的生活方式    五、小结    第三篇  绿色发展第十章  绿色发展概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    四、小结第十一章  人口增长与绿色发展    一、引言    二、先秦时期的人口状况与特点    三、秦汉至清初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问题    四、清初至1952年的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问题    五、1954—1981年的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问题    六、1982年以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问题    七、小结第十二章  转向绿色发展的路径与制度整合    一、引言    二、我国转入绿色发展的优序    三、以绿色经济引领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政策、法规、标准和政府行政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五、小结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绿色文明形态-中国制度文化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4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