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昌林著
页数:215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398497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写生为大》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昌林先生个人作品集,集结“写生为大——何昌林画展”展出的优秀作品,均为何昌林先生近期作品。“写生为大”是何昌林先生提出的艺术主张,是据于古人对写生的认识、理解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源于对写生的深刻理解和诠释。从他的画中可以读出他所说的,写生的重要性在于大自然提供了一种永不重复的“结构”和永远鲜活的“情绪”,其中还有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书中所选作品均是何昌林多年从艺生涯中的精彩作品,每幅作品都标有名称、尺寸、创作年代、材质等数据,使读者能对艺术家的作品有直观的了解,并对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创作轨迹有清晰的认识。全书共4个印张,16开本的设计,精美图片的展示,使本书更具有实用性。
作者简介
何昌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编审(正高级职称) 1943年生于四川新都,祖籍广东梅县。 1969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从事美术辅导和美术创作工作。 1985年调入四川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1982年创作的组画《火把节》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佳作奖”。 1984年创作的组画《彝寨即景》人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 1984年创作的大幅屏画《凉山风情》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牌奖。 1987年作品《午餐》入选“中国现代版画展”赴日本展出。 2003年出版《何昌林画集》。 2009年出版《何昌林画集·山水卷》。 2010年出版《国画名家经典——何昌林》。
本书特色
《不是那个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十说写生为大》、《时尚之母是村妇》、《非作品》、《艺术不可教授》、《怀念吴冠中——陪同吴冠中先生在凉山写生的日子》、《雅昌专访》、《两地古柏两种情》、《古柏的精神》、《无情别当画家》……《写生为大》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昌林先生个人作品集,集结“写生为大——何昌林画展”展出的优秀作品,均为何昌林先生近期作品。
目录
写生为大 人说人话,鸟归鸟鸣——二说写生为大 饭不够,汤来凑——三说写生为大 何不牵着古人鼻子走——四说写生为大 母亲的呼唤——五说写生为大 不忍整理的写生原稿——六说写生为大 为什么古代画家不爱西部大山——七说写生为大 写生就是田野调查——八说写生为大 “烟火气”是一种境界——九说写生为大 不是那个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十说写生为大 时尚之母是村妇 非作品 艺术不可教授 怀念吴冠中——陪同吴冠中先生在凉山写生的日子 雅昌专访 两地古柏两种情 古柏的精神 无情别当画家 有关农耕文化的思考碎片 川北写生记 快乐还是人之初 此生只识农家趣 趣味第一 艺事我见拾碎 故乡何处 古来材大难为用 何昌林的山水观 彝寨写生日记二则 《行走途中》日记摘抄一 《行走途中》日记摘抄二 南行思索 谈“色” 山居骆槽写生歌并序 壬辰夏笠园耕夫客骆槽 山行读画 七十述怀 西北行并序 题画诗、句、文 写生为大
节选
写生为大 30年前,我在家里挂了一幅自己画的山水画,就是那种幼稚地把山画得高耸入云的常规山水画。一天,一位不是画画的朋友看后说:“山水画从来都画得爬都爬不上去。”这句话至少提供了两点信息:一是山水画的样式从来都大同小异,惰性传承;二是山水画作为境,险恶大于近人。这位门外汉不经意的一句话,一直刺激我思考一个问题:山水画的意义在哪里? 后来,在与大自然亲近的不断写生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写生为大。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我特别欣赏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画家对自然与艺术的物我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解得特别透彻而得出的结论,又是那样平易而隽永,足可以作为后世画家的座右铭,这正是古人与今人的相通之处。 最近,一家著名电视台播了一期《解密山水画》的节目,讲的是苏州一位画家经过研究,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解密,并对一位偏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速成训练,按这位解密者的说法:“只需要一个月时问,就可以(让被培训者)接近或超过一般的山水画家。……我希望她成为中国最好的女山水画家。”一个月培训期满后,这位接受训练者画了一批册页。北京的专家看后说:“她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状态,形成了见功底的路子。这是好多人要几年工夫才能达到的。在职业画家群体中,有的人画一生比她还差好多。” 这个案例,从媒体方面看,是正面肯定的态度,并无“恶搞”的意图。从电视画面的“图式”看,属于“文人画”的山水画范本,因为文人画更程式化。 如果真的可以对传统山水画进行解密,并对毫无绘画基础的人进行如培训熟练工式的短期培训就能掌握传统山水画,说明传统山水画太过简单,因为培训一个画家的时间比培训一个普通厨师还短。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山水画的悲哀。 其实,所谓对传统绘画的“解密”,《芥子园画谱》早就做得非常好了。 以上这个案例正好从侧面支撑了我“写生为大”的主张。我毫不夸张地说,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没有三年五载的训练,你不可能画出基本像样的山水画来。 我想对热衷于解密的人说,大自然是永远神秘的,永远是不可解密的,所以才魅力无穷。因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才是发展传统山水画的唯一出路。 前人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愿意从写生的角度去理解。古人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就严格意义讲都和师法造化的写生有关,至少“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与写生十分密切。只是古人的写生与今天的写生形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以为“外师造化”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今天院校教学的写生基本上是西方艺术教学中的对景对物写生,在院校教学中常常是作为基本功的技术训练进行的。而我愿意把“写生为大”的课题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层面进行讨论,以区别于院校教学的狭义写生。 其实,“写生”并不排斥主观意趣的加工和发挥,也不排斥事后的“整理”和“重画”。我们常说写生中的“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都是画面处理方面的技术枝节。所以,把我的写生作品拿到实景中对照,并不就能找到“这里”。 但是,熟悉我写生的人单看画面也能说出这是“那里”。这正是我要通过画面传达的精神。我从来都对那种敢把东西南北中的祖国大好河山画成一个样子的“伪写生”敬而远之。 写生的重要性在于,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永不重复的“结构”和永远鲜活的“情绪”,我称为“风景不老”。这是前人的范本和书斋的“实验”都无法解决的。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