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伯治 著
页数:256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594912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岭南庭园
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星河中,莫伯治院士无疑是一颗耀眼名星。他从1958年到2003 年,一直潜心钻研,将心血倾注于园林研究,铸就这部经典著作。
书中,他对古典园林的剖析丝丝入扣,带领读者穿梭于昔日旧园;对当代岭南庭园的发展见解独到,清晰指引设计方向。其创作实践与思维的回顾,更是珍贵的经验宝库。
他与夏昌世教授合作的“岭南庭园”一文,堪称庭园研究领域的“传世宝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伯治先生关注到鲜为人知的行商庭园历史。这段“古代史不管,现代史也不管”的园林断代史,融合了中原园林底蕴与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大胆探索中西合璧,却长期被低估。而莫伯治先生的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行商庭园尘封的大门,让这段园林历史重回大众视野,为岭南园林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莫伯治(1915-2003),193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建筑系。1951年回到广州开展岭南庭园和民间建筑调研。1952 年开始,历任广州市规划局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兼最职教授等职。建筑设计多次获国家、省、部及广州市颁奖。1994年出版《莫伯治集》,获全国建筑图书一等奖,同年被评为设计大最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最深院士。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相关资料
莫伯治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专家。在长期的建筑创作中,他把岭南庄园融合于岭南建筑之中,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推进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的同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岭南建筑园林设计风格。他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广州北园、半溪等酒家曾受到梁思成先生的高度评价;70年代初主持设计的矿泉别墅把传统园庭布局与现代主义内庭相互融合,使整个别墅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实主义气质;80年代初期主持设计的白天鹅宾馆,进一步把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升华了独特的建筑风格;80年代后期主持设计的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等建筑,更表现了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的精神。——徐匡迪(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莫伯治和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佘畯南等一批大师,是岭南建筑界的老前辈,他们立足岭南,开风气之先,设计了一批划时代的好作品,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们敢为人先的创作思想,弘扬他们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走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创作出更多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色的精品。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本书特色
是中国工程院首批资最深院士、设计大最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莫伯治先生自1958-2003年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对古典园林和当代岭南庭园发展的论述分析,也有其本人创作实践与思维的回顾与总结,是作者几十年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
书中刊出的与夏昌世教授合作的文章“岭南庭园”,是迄今为止关于岭南庭园重要的论著。
特别是行商庭园这段历史,较少为世人所关注,“古代史不管,近代史也不管”。此书的出版,希望能将这段广东园林的历史,重返大众视野。
若论规模,行商园林不在江南园林之下。行商园林既传承了中原园林艺术、体现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且在不失民族自信的前提下勇敢地探讨了中西艺术合璧的可能,“然而后人却常常低估了岭南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中的地位”。
目录
广州北园酒家(1958 年)
广州海珠广场规划(1959 年)
漫谈岭南庭园(1962 年)
岭南庭园(1963 年)
广州泮溪酒家(1964 年)
白云山山庄旅舍庭园构图(1980 年)
环境、空间与格调——广州白天鹅宾馆建筑创作中的审美问题(1983 年)
中国庭园空间的不稳定性(1984 年)
中国庭园空间组合浅说(1984 年)
岭南庭园概说(2001 年)
百花齐放的艺术殿堂——广州艺术博物院笔记(2001 年)
广州行商庭园——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2003 年)
前言
自序
我的童年及少年时代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度过,然后到广州读书,有着从农村到城市不同环境的熏陶和生活阅历。1936年大学毕业后,首先从事道路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进入建筑设计与创作领域,有着从工程实践到建筑艺术创作的不同体会与思考。回首几十年来因生活、环境、职业的变化所引发的生活及思维的发展,颇有痕迹可寻。
一、乡土田园审美观的孕育
12岁之前,生活在珠江口农村,与广州市郊仅一江之隔。这里水网纵横,蔗基鱼塘,田畴聚落,星罗棋布,一派水乡自然景色。在这种田园风光和淳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乡土田园审美习惯。这是一种直觉的原始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审美观。
二、科学思维的培养
受当时科学救国口号影响,高中时即选读理科,随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系。从农村进入城市,逐步增强了现代理性思维的分量,并培养了对客观世界深入观察、探索和思维的习惯。这种习惯有助于思想和行业的除旧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