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闻道主编
页数:292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180936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丛书。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作者简介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现供职于四川眉山市某部门。文学硕士,作家,经济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委员,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席版主,《在场》杂志主编。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第一位创立文学流派的政府官员。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暂住中国》《国企变法录》等文学专著13部,330余万字;财经评论专著3部,100余万字。先后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多项文学奖,作品入选多种年选、选本、大学教材,被上海、湖北、河北、河南、陕西、浙江等省市中学选为高考联赛试题。
相关资料
夏榆的《黑暗的声音》是一部书写从拯救到自我拯救的个人成长史。它以极端锐利的类似“冷面杀手”的暗器,或者精神手术刀般的语言,层层剥离了我们的感官。它介入当下草根生活原貌,直抵封闭的底层和悲剧的真相,痛诉最暗、最疼、最温暖,毫无保留,且又义无返顾。它是作者投身黑色烈焰后,用热泪蘸写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的墓志铭,是二十一世纪初年一段忧郁的光阴挽歌。它显著地诠释了当代作家不应该拒绝或者远离的在场写作姿态、意义和信仰,在叩问人性的同时,守望了生命,温暖了我们。
——夏榆《黑暗的声音》授奖词
冯秋子的《朝向流水》在故乡蒙古的大背景下,以独立、朴素和诚实的笔触,展示了个人以及民族在繁杂、艰难、虚妄的生活中的深入思考和葱茏声息,对自己的母土与记忆进行了生长性的再现表达。作家文笔滞重而又畅快,细密而又宽广,往往在顿挫起伏的叙述中,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对散文文体所特有的美感,作出了充沛淋漓的阐释。
——冯秋子《朝向流水》授奖词
资中筠的《不尽之思》以丰富的学养,宽阔的历史观以及一片赤子之心,观照了众多的时代风云人物,并藉此揭示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侧面。文字活泼淡然,举重若轻,体现了一种回归自我和文明常识的人生示范,具有较大的历史纵深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资中筠《不尽之思》授奖词
本书特色
本书为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者作品卷,全书精选了夏榆、冯秋子、资中筠三位作家的多篇精彩散文作品。夏榆《悲伤的花朵》《黑暗之歌》《我知道黑夜的悲伤》,冯秋子《荒原》《寸断柔肠》《农民的快乐与苦难》,资中筠《高山流水半世谊》《“小骂大帮忙”新解》《在胡志明家做客》等名篇被悉数收录。夏榆作品介入当下草根生活原貌,直抵封闭的底层和悲剧的真相,痛诉最暗、最疼、最温暖,毫无保留,且又义无反顾。冯秋子作品在故乡内蒙古的大背景下,以独立、朴素和诚实的笔触,展示了个人以及民族在繁杂、艰难、虚妄的生活中的深入思考和葱茏声息。资中筠作品以丰富的学养,宽阔的历史观以及一片赤子之心,观照了众多的时代风云人物,并借此揭示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侧面。
目录
夏榆作品
《黑暗的声音》授奖词
夏榆答谢词:当我们谈论“在场”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对
世界的疼痛感
悲伤的耳朵
白天遇见黑暗
美丽的清水
黑暗中的阅读与默诵
黑暗之歌
在黑暗中升起黎明
我知道黑夜的悲伤
冯秋子作品
《朝向流水》授奖词
冯秋子答谢词: 人的自由唯有思想和灌溉
荒原
寸断柔肠
在我心里,有一条通向你的路
尖叫的爱情和其他
1962:不一样的人和鼠
我与现代舞
生育报告
阎荷
少年巴顿
农民的快乐和苦难
正月初二
资中筠作品
《不尽之思》授奖词
资中筠答谢词
沉渣泛起(之一)
沉渣泛起(之二)
“皇帝的新衣”现代版
关于我的履历
关于巴金《家》的随想
高山流水半世谊
“小骂大帮忙”新解
孔子之用,大矣哉!
大学文科向何处去
在胡志明家做客
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
兵马俑前的沉思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