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躁动的青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1912-1949

封面

作者:李浩泉著

页数:263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09976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组织社会学理论,结合叙事史学、微观史学等相关理论,梳理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组织控制、活动目标以及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心理场、人格特征与参与程度。运用大量具体、生动实例再现了社团活动的方式及内容,清晰再现了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历史图景,探究了“内忧外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背景下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作者简介

总主编周洪宇 195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问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的四个世界》、《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画传》、《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中部教育论》、《乐为教育鼓与呼》、《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人大议案》等专著。主编出版《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陶行知研究在海外》等论著。研究成果10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和中职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等多项人大建议,促成了国家有关政策出台。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和中国教育宣传网等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之一。
作者李浩泉,四川剑阁人,教育学博士,凯里学院副教授,贵州省教育学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黔东南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民族教育、近现代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民国川西藏教育“雇读制”现象述论》、《教育活动史研究“四要”》、《教育活动史研究对象简论》等。

本书特色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轨迹”,从社会思潮、突出事件和关键人物三个方面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方式及概况”,从组织及活动主题两个视角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第三章“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与组织控制”,运用组织社会学理论分别梳理了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组织控制。第四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及内容”,从活动主体参与社团活动的心理场、人格特征以及参与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外部环境、个体人格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发现,当时北大学生社团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广泛的支持。通过大量的史料,对当时北大学生社团具体的活动情况进行了真实地再现。第五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与影响”,从五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全书通过对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的真实再现,分析总结了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活动存在的五个特点与规律。反思了学生运动与学生活动,个人需求、社会需要与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历史学的转型    二、教育史学的转型    三、现实的呼唤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学生社团活动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目的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第二章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轨迹  第一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错综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应时而生:突发事件的诱发    三、不可或缺:关键人物的推动  第二节  北大学生社团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源远流长:学生社团产生的历史渊源    二、寥若晨星:1912年1月—1916年12月北大学生社团活动    三、竞相开放:1917年1月—1927年3月北大学生社团活动    四、读书不忘救国:1927年4月—1937年6月北大学生社团活动    五、救国第一:1937年7月—1946年8月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社团活动    六、再起争端:1946年9月—1949年2月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第三章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方式及概况  第一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    一、组织的视角    二、主体的视角  第二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方式    一、演讲    二、集会    三、出版刊物    四、实践活动  第三节  北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概况    一、学生社团总体活动概况    二、学生社团个体运行概况第四章  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与组织控制  第一节  组织结构    一、社团的组建    二、组织结构  第二节  组织过程    一、沟通过程    二、决策过程    三、领导过程  第三节  组织控制    一、规章制度及其执行    二、经费来源、开支与管理第五章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及内容  第一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    一、活动主体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心理场”    二、学生社团活动主体的人格特征    三、活动主体在学生社团中的参与程度  第二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    一、学术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    二、服务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    三、文娱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    四、友谊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    五、信仰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第六章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保护了民族利益    一、反日、抗日活动中的北大学生社团    二、其他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北大学生社团  第二节  促进了社会的民主进步  第三节  转变了学风  第四节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第五节  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第七章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规律、特点及留下的思考  第一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独特规律和显著特点    一、从影响个体参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人格特征来看,与其他时段相比,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比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二、从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特点来看,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组织行为体现出更高的民主性    三、从学生社团所开展活动的具体内容来看,民国时期的北大学生社团不但开展了大量的“本职工作”,而且也完成了不少的“兼职任务”    四、从学生社团活动的性质来看,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性    五、从学生社团组织所在的时代背景、活动主题以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来看,表现出更高的复杂性  第二节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留下的思考    一、对民国时期学生运动与学生活动关系的思考    二、对个人需求、社会需要与学生社团活动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时代背景关系的认识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躁动的青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1912-1949》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4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