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祥林
页数:106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1171854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详细论述常见症状、体征、病史采集方法、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学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医疗文书书写等临床相关诊断学内容。本书特色:1.前言中将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化和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阐述本书的“大诊断”编写思路。2.本书提出的“诊断学”概念不同于教科书中提出的以教学培养医学生和以应用为主的理念,因此本书也适用于临床医师参考。3.本书加强了临床思维的阐述,并在各篇章节中均体现了加强临床思维的理念。4.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均以选用指征、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判读、注意事项为主,而不写具体检查方法。将实验室检测结果在本书附录中列出,减少篇幅。5.本书提出临床医师基本能力(临床基本能力)的理念与主要内容,希望能提高临床医师工作能力和医疗水平,纠正只注意基本技能而忽视、放松其他能力的训练的倾向。
作者简介
潘祥林,男,1941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现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血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命审题专家组成员、《中华诊断学》(电子版)杂志顾问、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十二五”规划教材《诊断学》第8版主审、“十一五”规划教材《诊断学》第7版主编、“十五”规划教材《诊断学》第6版主编(本书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山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医疗与教学工作近50年。曾任山东医科大学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血病-淋巴瘤》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等多种期刊的编委。曾承担山东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的研究课题十余项,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状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冬凌草素抗白血病作用”等进行了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在教学方面,提出了临床医师基本能力的理念,对“临床基本能力”的培训作了一些工作。共主编、主译、参编教材及医学专业书籍20余部,公开发表医学专业论文百余篇。
王鸿利,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1963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到该校附属广慈医院(现为瑞金医院)内科工作。曾任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副院长和瑞金临床医学院检验系主任、副院长,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华医学会检验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务委员和血栓与止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检验学会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检验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曾获奖励60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曾获荣誉称号26项,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名师”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主编(含副主编)学术著作和教材66部,参加编写90余部;曾任《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主编和其他杂志副主编5本、编委10本。
本书特色
王鸿利,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检验科主任,瑞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检验系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血栓与止血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检验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务委员,上海检验学会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栓与止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卫生部医学检验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40多年来,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42名。荣获科技进步奖:国家级3项、部级6项、上海市级10项;教学成果奖:国家级2项、上海市级5项;优秀著作奖:上海市级4项。发表学术论文65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78部、参编84部。曾获上海市育才奖(1997)、全国优秀教师奖(1998)、宝钢教育奖(2002)、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2006)等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第一篇 症状学与症状诊断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一般症状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生长发育异常
第三节 肥胖
第四节 消瘦
第五节 水肿
第六节 乏力
第七节 体温过低
第八节 胸廓发育异常与畸形
第三章 精神症状
第一节 感知觉障碍
第二节 思维障碍
第三节 注意障碍
第四节 记忆障碍
第五节 智能障碍
第六节 情感障碍
第七节 意志障碍
第八节 动作行为障碍
第九节 自知力障碍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晕厥
第四节 瘫痪
第五节 共济失调
第六节 不自主运动
第七节 意识障碍
第八节 睡眠障碍
第五章 皮肤疾病症状
第一节 自觉症状
一、瘙痒
二、疼痛
三、麻木
第二节 皮肤损害
一、斑疹
二、丘疹
三、结节
四、风团
五、水疱与大疱
六、脓疱
七、囊肿
八、隧道
九、粉刺
十、脱发
十一、色汗
十二、毛细血管扩张
十三、鳞屑
十四、表皮剥脱
十五、浸渍
十六、糜烂
十七、皲裂
十八、苔藓样变
十九、硬化
二十、痂
二十一、溃疡
二十二、萎缩
二十三、瘢痕
二十四、瘢痕疙瘩
二十五、色素沉着
……
第二篇 病史与病史采集
第三篇 体征学与检体诊断
第四篇 电生理学检查及其诊断
第五篇 内镜检查与内镜诊断
第六篇 肺功能检查与血气分析
第七篇 胃肠动力学检查
第八篇 实验室检查与实验诊断
第九篇 影像学检查与影像诊断
第十篇 病理学检查与病理诊断
第十一篇 临床思维与疾病诊断
第十二篇 病历与医疗文书
第十三篇 临床医师基本能力
第十三篇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