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斌
页数:207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48161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科书研究丛书: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言;兵式体操从传入到兴起——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840-1911);现代体育的逐步发展——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12-1949)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体操
二、体育
三、教科书
四、体育教科书
五、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资料法
三、比较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兵式体操从传入到兴起——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840—1911)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
二、《幼学操身》——体育教科书的雏形
第二节 兵式体操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初创(1902~1911)
一、“东亚病夫”之耻
二、清末新式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蒙学体操教科书》——最早的学生用书
四、《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最早的统编体育教科书
第三章 现代体育的逐步发展——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12—1949)
第一节 兵式体操从鼎盛到消亡——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1912~1923)
一、“五育”之提倡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共和国教科书体操》——民初最完备的体育教科书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繁荣(1923~1937)
一、“体操到体育”之转变
二、新学制与体育教科书
三、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新学制体育教材》
四、第一套通用体育教科书系列——《体育教授细目》
五、民国体育课程的不足与启示
第三节 现代体育的偏离——体育教科书的停滞(1937—1949)
一、“体育军事化”之争
二、战时教育方针与体育教科书
三、《战时体育补充教材》——别样的体育教科书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及其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意义
一、传播体育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
三、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
四、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范式
五、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
第二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启示
一、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
二、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
三、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
四、优秀的体育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五、建立科学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1.《走步、体操、游戏三段教材》 王怀琪编,共分3篇,分别由中国健学社于1923、1925和1932年出版发行。正、续编体例相同。第一段为走步教材,包括整顿、转法、步法、变排、分队及各种圆转走法。第二段为体操教材,包括徒手柔软体操和轻器械柔软体操两类。第三段为游戏教材,分为徒手游戏、用器游戏、非正式球戏、拟战游戏、唱作游戏和舞蹈游戏6段。续编为补充教材,包括武术、田径、球类运动、单杠、叠罗汉等教材和运动会规则、运动标准、各种表格样式等。该教材取材丰富,内容实用,出版以后,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因此20世二三十年代多次再版,在学术上也有相当价值。三段教材分别适用于体育课的不同阶段,与当时流行的三段教学法相适应。 2.《体操教材》 1924年由赵光邵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搂校订的,全书一共111页,供小学教师用。教材包括上编和下编两编:上编包括七章,第一章为体操科教授之要旨,介绍体操的教材教法;第二章为旗体操连续练习法;第三章为团体操连续练习法(第一种);第四章为团体操连续练习法(第二种);第五章为行进体操连续练习法;第六章同上(第二种)第七章铁钻。下编游技,第一章游技教材之选择法;第二章游技之特质;第三章器械之制作法;第五章竞争的游技。 3.《初中柔软体操》 这套教材由吴圣明编,中国健学社1927年出版的,适合初级中学及与初中同等学校用,内容一共有24部,教材按照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顺序而编写,教材在浙江第十一中学等地进行了试验。教材分为6学期,每学期包括4个部分,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包括:徒手操、仿效操、拍掌操和哑铃徒手混合操4个部分。 4.《歌舞游戏》 本书是1929年4月初版,1930年再版,由朱士芳编译,上海能强学社出版,教材包括20个部分:1.早操,2.女孩子,3.环绕乡村,4.又法,5.又法,6.伦敦桥,7.山谷的农夫……15.鸭舞,16.吸水,17.古人,18.法王,19.也脱史监脱,20.罗培罗。教材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
Article link:
https://www.teccses.org/438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