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文静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46249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不强势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
内容简介
《不强势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家庭教育指南,旨在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成长。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孩子在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孩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以及应对策略。本书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醒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此外,本书还针对一些孩子常见的问题,如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困扰等,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学解决方案。作者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家庭教育读物。它不仅为父母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通过阅读本书,父母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孔文静,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在校期间负责的创新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获得省级立项,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小学和培训机构任教,对教育相关领域十分熟悉。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齐鲁晚报德州记者站,主要负责会议新闻和时政新闻的采写工作。
相关资料
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红白脸”教育不可取,家庭教育避免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也称为矛盾选择定律,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提出来的,因此又被叫作萨盖定律。手表定律指的是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两块手表显示的时间可能不一致,看表的人难以确定时间,反而会导致生活出现混乱的情况。
我们观察一些家庭教育场景时,也常常会发现手表定律的影子。比如,很多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会分别扮演“红脸”和“白脸”的角色,一慈一严,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不一致,由此,孩子的思维、行为在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混乱,出现一些困扰。
淘淘今年4岁,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对于淘淘的教育,淘淘的爸爸妈妈采取的是“红白脸”教育方式:淘淘妈妈经常扮演“白脸”的角色——淘淘犯错后,淘淘妈妈会在第一时间严厉地批评他;淘淘爸爸则常扮演“红脸”的角色——每当淘淘因为被妈妈训斥而心情低落时,淘淘爸爸就会安抚他。
淘淘妈妈一直对这种“红白脸”教育方式很满意。直到有一天,一家人出去玩,淘淘妈妈给淘淘点了一个儿童套餐,当淘淘妈妈说她想吃套餐里的薯条时,淘淘又哭又闹,不让妈妈吃。淘淘爸爸也试着像淘淘妈妈那样说了一下,结果淘淘非但没有哭闹,还让爸爸用薯条蘸番茄酱吃。这件事让淘淘妈妈很伤心:淘淘的饮食起居明明都是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现在淘淘怎么反倒很抵触自己?
所谓“红白脸”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家庭里塑造一个让孩子害怕的对象,孩子做事会小心翼翼,因为一旦犯错就可能被其处罚。无论父母哪一方被塑造成“白脸”的角色,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疏离或反感的对象。
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红白脸”教育不可取,家庭教育避免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也称为矛盾选择定律,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提出来的,因此又被叫作萨盖定律。手表定律指的是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两块手表显示的时间可能不一致,看表的人难以确定时间,反而会导致生活出现混乱的情况。
我们观察一些家庭教育场景时,也常常会发现手表定律的影子。比如,很多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会分别扮演“红脸”和“白脸”的角色,一慈一严,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不一致,由此,孩子的思维、行为在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混乱,出现一些困扰。
淘淘今年4岁,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对于淘淘的教育,淘淘的爸爸妈妈采取的是“红白脸”教育方式:淘淘妈妈经常扮演“白脸”的角色——淘淘犯错后,淘淘妈妈会在第一时间严厉地批评他;淘淘爸爸则常扮演“红脸”的角色——每当淘淘因为被妈妈训斥而心情低落时,淘淘爸爸就会安抚他。
淘淘妈妈一直对这种“红白脸”教育方式很满意。直到有一天,一家人出去玩,淘淘妈妈给淘淘点了一个儿童套餐,当淘淘妈妈说她想吃套餐里的薯条时,淘淘又哭又闹,不让妈妈吃。淘淘爸爸也试着像淘淘妈妈那样说了一下,结果淘淘非但没有哭闹,还让爸爸用薯条蘸番茄酱吃。这件事让淘淘妈妈很伤心:淘淘的饮食起居明明都是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现在淘淘怎么反倒很抵触自己?
所谓“红白脸”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家庭里塑造一个让孩子害怕的对象,孩子做事会小心翼翼,因为一旦犯错就可能被其处罚。无论父母哪一方被塑造成“白脸”的角色,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疏离或反感的对象。
在隔代教育中也可以经常发现手表定律的影子。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因为隔代亲,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往往比较溺爱孩子,再加上长辈的教育观念和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可能出现符合手表定律的情况——出现隔代“红白脸”教育,一般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扮演“红脸”,爸爸妈妈扮演“白脸”。
这种隔代“红白脸”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不但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而且容易导致孩子有两面性——孩子和谁在一起,就采用与对方要求相匹配的互动模式。比如,很多孩子明明在父母面前可以自己独立、安静地吃饭,但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却边玩边吃饭,甚至还要让爷爷奶奶喂饭。很明显,隔代“红白脸”教育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手表定律启示我们:父母需要统一家庭的教育理念。当家庭中存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时,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进行讨论,得出一套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案。虽然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但是大家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只要经过充分沟通,家庭中的教育理念就能够得到统一,孩子就会成长得更顺利。
父母要了解标签效应,智慧地为孩子“贴标签”
标签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后,他就倾向于自己做出的行为、展现出的态度与自己被贴的标签相符合。这种因为被贴上标签而主动改变行为和态度的现象就叫作标签效应。标签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无论是好是坏,都对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进行了一次实验:他在部队中招募了一批表现很差的新兵,要求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并要在信中将自己描述成一名优秀的士兵,讲述自己在战场上是如何遵守纪律、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的,等等。结果,半年后,当初表现很差的这些士兵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真的像自己在信中所描述的那样,都变成了优秀的士兵。
这个实验结束后,贝科尔提出了“标签效应”这个心理学概念,他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标签效应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利用标签效应的正面作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因为孩子一旦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孩子身上的优点几乎就被抹杀了,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朝着标签所指示的“坏”的方向做出转变,进而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让本来还有很多优点、很有潜力的孩子真的变成了“坏孩子”。
了解了标签效应,父母就千万不要在孩子犯了一点儿小错时就训斥或贬低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所谓“坏孩子”的标签,以免反而使孩子向不好的、错误的、父母不希望的方向发展。
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孩子贴一些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标签,比如勤奋、勇敢、自律、乐观、上进等。正向的标签会使孩子下意识地强化自己的优秀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出色。
本书特色
1.高手父母的成长心法。父母再忙,也要看这本书,只有懂孩子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
2.教育孩子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更是爱与爱的传递
3.与其跟娃较劲,不如提升自己,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赋能
4.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做学习型家长,有方法,懂策略
5.千万不要消耗孩子的能量,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巧妙地引导,恰到好处地支持,用智慧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题
6.这是一本给强势父母实用、有效、易操作的自救指南。读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你不再焦虑、不再内耗、不再迷茫、不再患得患失、不再忧心忡忡
7.手把手教你做一个不强势、懂孩子的智慧型家长,帮你解决孩子叛逆、厌学、拖延、自卑、专注力差、沉迷电子游戏等问题
8.爱是一次共同成长,多鼓励、多认可,表扬他、理解他、包容他、支持他,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信赖的朋友、贴心的陪伴者、智慧的引路人
目录
第一章 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红白脸”教育不可取,家庭教育避免手表定律 / 002
父母要了解标签效应,智慧地为孩子“贴标签” / 005
过度批评导致超限效应,孩子容易叛逆 / 007
孩子越骂越自卑,警惕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 / 009
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孩子越夸越优秀 / 012
了解南风效应,父母要学会有话好好说 / 015
父母掌握阿伦森效应,让教育更轻松 / 018
正确运用拆屋效应,学会对孩子提要求 / 020
缄默效应不容忽视,后果很严重 / 022
警惕踢猫效应,别让孩子成为父母坏情绪的垃圾桶 / 024
爱也要有合理的距离,别让父母的爱刺伤孩子 / 026
第二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认识爱抚效应,被爱的孩子更自信 / 030
多用称赞效应,让孩子更自信 / 032
了解亨利效应,让孩子树立自信 / 034
认识优势效应,让孩子学会扬长避短 / 037
杜根定律:信心决定成败 / 039
懂得宽容定律,让孩子敢于试错 / 041
情感效应:好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力量 / 043
涟漪效应:让孩子通过微小的成功收获更多成功和自信 / 045
了解鱼缸效应,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 048
第三章 教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了解淬火效应,学会“热问题冷处理” / 052
愤怒重构,帮助孩子跳出负面情绪 / 054
“评定-兴奋”理论,帮孩子认识情绪 / 057
利用理性情绪理论,学会跳出情绪 / 060
认识钟摆效应,负面情绪不是坏情绪 / 062
知晓认知失调理论,别让负面情绪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 065
运用系统脱敏法,帮孩子轻松控制情绪 / 067
了解空船效应,帮孩子摆脱坏情绪 / 069
第四章 助力孩子养成优秀的品格,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认识赫洛克效应,轻松培养优秀的孩子 / 072
了解半途效应,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 / 075
适当运用压力效应,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 / 077
孩子一到大考就失利,需要了解詹森效应 / 079
父母要警惕投射效应,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 081
运用自然惩罚效应,让孩子主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 083
近期目标效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086
了解达克效应,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 088
运用禁果效应,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动力 / 091
第五章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运用21天效应,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 094
了解镜像效应,做孩子明净的镜子 / 096
破窗效应不容忽视,坏习惯要狠抓 / 098
借助路径依赖效应,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 100
掌握角色效应,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 102
登门槛效应:习惯培养要循序渐进 / 104
多巴胺效应:让孩子快乐地养成好习惯 / 106
巧用白熊效应,用正向的语言去描述习惯 / 108
普雷马克效应: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诀窍 / 110
了解棉花糖效应,帮助孩子养成延迟满足的好习惯 / 112
第六章 让孩子快乐学习,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116
双生子爬梯实验:学习要尊重孩子的发育规律 / 119
巧用霍桑效应,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 121
运用自我参照效应,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 123
越玩越聪明,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 125
运用备忘录效应,教会孩子做笔记 / 127
巧用鸡尾酒效应,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 129
“胡萝卜加大棒”理论: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则 / 131
运用蔡格尼克效应,帮孩子克服“拖延症” / 133
不要让过度理由效应毁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 135
第七章 指导孩子建立良性社交关系,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构建良性亲子依恋关系,为孩子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 138
首因效应不容忽视,给他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 / 141
纽科姆理论: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共性 / 144
警惕观察者偏见,避免错误地引导孩子 / 146
懂得倾听: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 / 148
梅拉比安沟通定律:非语言沟通的力量 / 150
了解蘑菇效应,帮助孩子融入班集体 / 152
学会坐向效应,让孩子轻松交朋友 / 155
了解人际互动中的互惠原理,让孩子学会分享 / 157
认识环境效应,让孩子广交益友 / 159
社会意向性:高情商的基石 / 161
第八章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父母应该懂的心理学
红苹果效应:身教胜于言教 / 164
破除鸟笼效应,让孩子做理性消费者 / 166
了解沉没成本效应,让孩子懂得及时止损 / 168
警惕晕轮效应,别让孩子落入消费陷阱 / 170
善用目标效应,培养孩子的理财思维 / 172
了解童年报复性补偿效应,别给孩子留遗憾 / 174
了解强化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 177
了解棘轮效应,让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 / 179
警惕羊群效应,指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需求 / 181
前言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受益终身,而糟糕的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强势的父母容易养出自卑、懦弱的孩子;而能和孩子平等沟通的父母,更容易养出自信、乐观的孩子。
有些父母仍然秉持着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强势的棍棒教育,不但打没了孩子童年的欢乐和创造性,还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许多在棍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在长大后也无法原谅父母。因此,强势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
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时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管教孩子。一些父母把批评、指责当作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觉得“打是亲,骂是爱”。但孩子在批评和指责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只会觉得恐惧,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