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

封面

作者:郑先光著

页数:450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47214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郑先兴编写的《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旨在回顾和检讨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论)与实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就得失,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即把文化史研究置于整个20世纪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通过对期间流行的各种文化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考察,来揭示这一史学分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及特点,以便为今日的文化史研究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文除“导言”部分的学术史回顾和论文研究思路说明外,正文凡五章: 第一章为“文明史研究时期(1900~1915)”,主要讨论清末以后国外“文明史观”及其理论的传入对中国史坛的影响。文中首先考察了英国巴克尔和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史研究理论输入及其内涵,认为其核心思想是把历史的进步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使史学成为科学。当然,巴克尔与福泽谕吉是不同的。前者所探究的历史进步是对当时英国强大的炫耀和对科学的崇信;而后者则是对进步的渴求和对科学的实验。接着分别论述了梁启超、邓实和陈黻宸等人对于文明史研究理论的理解和阐释,并对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和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等史学著作做了评述。指出文明史家渴望进步,只是由于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使他们在从事这项讨论时,其关注点往往更多地集中在民族性和民族生存问题而不是科学性方面,有的则把科学简单地解释为分科之学。这不仅与巴克尔的初衷不同,而且与福泽谕吉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误解的出现,显然与20世纪初国内的社会环境有关。 第二章为“文化史研究的诞生时期(1915~1927)”,探究了“五四”期间国内文化史研究风气日盛的原因,着重结合当时各种西方文化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考察分析了梁启超、柳诒徵、陈登原、朱谦之和张东荪等人的文化史研究实践。认为此期西方文化史研究理论的输入规模较为宏阔,不仅和国际史学并轨,且呈现百家争鸣的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史学”、新人文主义、新生机主义和唯物史观以及由孙中山先生充分吸收西方文化思想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唯物史观和三民主义的文化史研究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放在下面的章节中论述)。“新史学”以鲁滨逊、…

本书特色

郑先兴编写的《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旨在回顾和检讨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论)与实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就得失,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序中文提要Abstract绪论第一章 文明史研究时期(1900~1915) 第一节 呼唤文明:文明史研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进步”与“科学”:文明史研究的理论 一、“进步”与“科学”:巴克尔的史学的新理念 二、“进步”与“科学”:福泽谕吉文明史观 第三节 “民族史”、“国民史”与“分科之学”:文明史研究的实践 一、从《新史学》到《读史总论》:中国文明史研究的理论构建 二、从《论文明之义》到《中国风俗史》:中国文明史研究的实践成果 三 结语第二章 文化史研究的诞生时期(1915~1927) 第一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五四”催生文化史研究 一、孕育:中西文化问题讨论中的文化史研究实践 二、初生:国故学讨论者所设计的文化史研究 三、长成:文化史研究走入课堂 四、附录:顾康伯的《中国文化史》 第二节 “新史学”思潮与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 一、“人类的问题”与“价值”:文化史研究的新观念 二、“人类社会”与“科学”:梁启超文化史研究的实践 三、结语 第三节 新人文主义与学衡派(柳诒徵、陈登原)的文化史研究 一、“想象”与“同情”:白璧德的文化史观 二、“独异”“批评”与“独造”:学衡派的文化史研究实践 三、结语 第四节 新生机主义与文化史研究 一、“创化”与“进化”:新生机主义的文化史研究理论 二、“知识”“本能”与“文化”:新生机主义的研究实践 三、结语第三章 文化史研究的繁荣时期(1927~1937) 第一节 文化活动促荣文化史研究 一、社会史与文化建设的讨论:文化史研究的社会氛围 二、“文化协会”与“社联”:文化史研究的组织保证 三、外事与译介: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源泉 四、文化学: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构建 第二节 社会科学:文化史研究的新天地 一、社会科学:文化史研究的新理念 二、“通史”与“专史”:社会科学观念的文化史研究实践 三、结语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史研究 一、科学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念 二、“播化论”:域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史- 三、结语 第四节 “爱和平”与“先民创造的成绩”——三民主义与陈安仁的文化史研究 一、“爱和平”“不知自由”与“求生存”:三民主义的文化史观 二、“先民创造成绩”的体现:陈安仁的文化史研究实践 三、结语 第五节 地望观念与文化史研究(上) 一、从“南方文化运动”到“江浙文化论”:地望的文化史观 二、谁主宰中国:地望观念的文化史研究实践 三、结语第四章 文化史研究的经世时期(1937~1949)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文化史研究——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第二节 文化形态学说与文化史研究 一、“战争是创造者”与“刺激一反应”:文化形态学说的研究理论 二、循环史观与战国策学派:文化形态学说的研究实践 三、结语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文化史研究 一、“环境创造人,人也改变环境”: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二、唯物史观的文化史研究实践 三、结语第五章 文化史研究的再度繁荣时期(1980~2000) 第一节 学科的呼唤与教材的编纂——学科理论构建与文化史研究 一、文化史研究的学科理论构建 二、学科文化史研究的实践 三、结语 第二节 地望观念与文化史研究(下) 一、“文化圈”“行政区”与“一体多元”:地望的文化史研究观念 二、从“地域”到“地缘”:地望观念的研究实践 三、结语 第三节 “疏通知远”与“类族辨物”——通史观念与文化史研究 一、“疏通知远”:通史的研究观念 二、“类”与“通”:通史观念的研究实践 三、结语 第四节 轴心期与经典——文化元典与文化史研究 一、从轴心期到经典:元典文化史研究的理论 二、经典阐释:元典文化史研究的实践 三、结语结束语 文化史研究与现代化——1900至2000年文化史研究批评附录一:文明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15)附录二: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史学比较的理论研究附录三:考中国最早以“文化史”命名的著作参考文献后记再版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2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