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建
页数:186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096269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以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态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基础理论,以及组织创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工协作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极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支撑理论,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构成、组织模式和利益机制等总体框架进行了剖析,重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发展对粮食供求、价格等粮食市场和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粮食产业要素产生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对粮食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行为变异和政策影响,并在借鉴美欧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书特色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当前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态势进行了全面阐述,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城镇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工协作理论和粮食流通市场理论等支撑理论,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构成、组织模式和利益机制等总体框架进行了剖析,并重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发展对粮食供求、价格等粮食市场机制和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粮食产业要素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分析了农户、企业和政府等粮食产业化经营相关主体在城镇化发展中可能产生的行为变异和政策调整,最后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总的来看,《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关注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关注了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及粮食产业化经营可能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研究成果既有当前情况的整体分析,也有未来发展的方向前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镇化进程中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粮食产业化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业产业化
二、粮食产业化
三、城镇化
第二节 粮食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分工与贸易理论
三、区域发展理论
四、城镇化理论
五、粮食流通市场理论
六、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第二章 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一、培育了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发展了粮油精深加工
三、提高了粮食产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四、增强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五、促进了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第四节 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问题与成因
一、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化发展不平衡
二、粮食产业化企业实力不强,且国有企业比重较低
三、粮油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益低
四、农民增收有限,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
五、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六、各级政府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扶持还不够
第三章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构成
一、农户
二、龙头企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
四、政府
五、其他主体
第二节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二、中介组织带动型
三、专业市场带动型
四、主导产业带动型
……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粮食产业化经营主体行为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机制
第六章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国际经验
第七章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2.粮食从主产区向主销区、平衡区流通压力加大 粮食产销区域的错位分布,使得国家在宏观层面的粮食安全调控,从产区向销区调运粮食成为必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的粮食流通量高达1。7亿吨,也就是说,全国有1/3的粮食需要进入流通环节,其中跨省区流通的粮食量约为7000万吨,占了总流通量的将近一半。东北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和粮食流出地区,近年平均每年的粮食流出量多达52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跨省运输量的40%。 粮食加工向产区集中,也导致了粮食运输形势和发运地点的变化,原粮运输减少,成品粮流通比例增加,发运地点由原来的粮库向粮食加工厂转移,整个流通技术和物流设施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物流结构上,玉米流出量略增,稻米增加较多,大豆减少;在流向上,出口物流减少,国内流通相对增加;在运输方式上,海运减少,铁路运输增加;在运输形态上,原粮减少,成品粮增加,“四散运输”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基本形成了五大粮食流通通道,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通道、东南沿海粮食流入通道和京津地区粮食流人通道。 随着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我国粮食流通协调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尽管国家加大了投资,但对粮食仓储、物流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粮食流通以包装为主,不能达到“散装、散运、散卸、散储”的“四散化”要求,且包粮和散粮物流方式并存,粮食物流散装化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资金效率低。二是以平房仓为主的储存设施的粮库仓型效率低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粮库仓容分布不平衡,粮库管理受管理体制分割的影响,资源不能综合利用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三是铁路运力严重不足、铁海多式联运发展缓慢、高效的散粮运输工具不足、接发装卸设施严重不足等粮食运输和中转不畅导致运输组织效率低。 3.粮食主销区市场供给压力加大 粮食主销区八省(市)经济比较发达而耕地少,资源供给有限,粮食种植机会成本高。与此同时,主销区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主销区粮食供给更多地依赖于主产区等外部粮食市场,而市场供给的不可控制波动因素会给区域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