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士闪,李生柱著
页数:186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120707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我们共同的日子
(代序)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有某一类人的,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也有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传统节日也多种多样。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个民族特有的。比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就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羌年就为羌族独有和独享。各民族这样的节日很多。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和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的……
本书特色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从农事说源流
复合的二月二
节俗流变
二月二的流布
第二章二月二的风俗
祈福纳祥
节期饮食
二月二,接宝贝儿
二月二,逛庙会
第三章二月二的各地异俗
京西“酬龙节”
冀南“龙牌会”
鲁北“娃娃会”
鲁南“峄山会”
粤南“卖身节”
粤西南“梁镇南将军府炮会”
余论:渐行渐远的二月二
后记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