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亚历克斯·罗斯 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2222345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内容简介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199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6年起为《纽约时报》撰写乐评,著有《余下只有噪音》(The Rest Is Noise,
2007)、《倾听》(Listen to This,2010)和《瓦格纳主义》(Wagnerism,2020)。《余下只有噪音》荣获
2007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卫报》优秀图书奖,当选《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十佳和《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并入围普利策奖决选名单。罗斯获颁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艺术与文学奖,以及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和曼哈顿音乐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
郭建英
1953年8月生于北京。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除在信息产业从事研发、管理工作外,长年对音乐艺术与其他人文领域持有深厚兴趣,受教于多位音乐家、诗人、哲学家。曾与其他译者合作翻译出版《瓦格纳与哲学》。
相关资料
里尔克曾经写过关于他如何学习观看某些画作以求“看得更清晰”,而罗斯则教会我们如何听得更丰富。——杰夫·戴尔(Geoff Dy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书评 罗斯是一位杰出的天才作家,他将世界的政治和技术丰富性汇集到音乐厅的魔法圈里,让它们彼此照亮。——莱夫·格罗斯曼(Lev Grossman),《时代》(Time) 罗斯为这本书努力了十年,很难想象还有比他更好的近代音乐的向导。他拥有几乎不可思议的将音乐转化为文字的天赋。——《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本书特色
★现代音乐经典读本,李欧梵《人文六讲》、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阅读,Radiohead阅读清单选书,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十佳,《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新闻周刊》等逾20家媒体重磅推荐,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出版
——精湛的叙事、丰富的体量、明快的节奏,罗斯实现了他意图在讲述音乐的同时以音乐折射历史的野心,为所有人献上了一部里程碑式的20世纪音乐史。他的书写完全超越了音乐史的意义,让音乐成为我们理解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用音乐串联起20世纪的传奇故事与历史转折点,比小说更精彩而庞大的历史叙述。
——与其说古典音乐是一个时期,不如说它是一种作曲风格。而在古典音乐创作的所有阶段中,20世纪是最复杂、最有趣的一个时期,充斥着各种伟大的传奇故事——丑闻、革命、阴谋、欲望、贪婪、野心和破碎的梦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这个时代的作曲家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来自政治和文化的动荡。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从人物传记到政治革命,从文化历史到目击者叙述,从天籁之声到噪音机器,这是音乐的史诗,更是人类的故事
——如果你试图倾听勋伯格、马勒、施特劳斯和格拉斯的复杂作品却感到迷茫,如果你对喜爱的电影原声音乐感到激赏却苦于无从了解其中的脉络,如果你也对披头士乐队的经典金曲如数家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斯为你从头梳理那些20世纪的伟大作品背后的故事,它们诞生的历史、人物与社会背景,它们面对的嘘声或是掌声,它们的创作者是秉持着何种理念、何种信仰、何种卑劣或高尚的想法将之带来这世上。不论你热爱的是古典音乐、爵士、摇滚还是舞台剧,最终会发现它们都在罗斯生动的讲述里,顺理成章地演化和改变。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从人物传记到政治革命,从文化历史到目击者叙述,从天籁之声到噪音机器,音乐讲述一切,也包容一切。这是音乐的史诗,更是人类的故事。
前言
前 言
1928年春,《蓝色狂想曲》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游历欧洲,会晤当时的知名作曲家。在维也纳,他到阿班·贝尔格家中拜访。那时已经是贝尔格的《沃采克》在柏林上演三年过后,那部血污浸透的歌剧充满不协和音,虽阴暗却品位极高。因为要款待美国客人,贝尔格特意请了四重奏团来演奏自己的《抒情组曲》, 就是那部将维也纳抒情手法提炼成了迷幻剂的作品。
当轮到格什温上钢琴弹奏自己的歌曲时,他犯疑了。贝尔格的作品让他愕然。他自己的曲子配得上那种昏暗奢靡的效果吗?这时贝尔格一本正经,看着他说:“ 格什温先生,我们不妨就音乐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