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剑清
页数:390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22643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周剑清编著的《中国语文高考史研究/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我国语文高考史的学术专著。本书以语文学科的性质的演变为全书的理论依据,以时间的推移为全书内容组织的线索,在详细梳理我国近半个世纪的语文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语文高考起源与发展、语文高考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牵制语文高考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高考的走向等内容,并从多维的角度审视语文高考的内涵。最后,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母语考试进行比较,关照其中的异同,为研究我国语文高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提供不同的借鉴,并从实践的视角提出了语文高考的应然。
本书特色
周剑清编著的《中国语文高考史研究/高考改革研究丛书》从历史与学科的视角,着重探讨语文高考起源与发展、语文高考内容与形式、语文高考变化的归因以及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高考的走向等内容,从多维的角度审视语文高考文本的内涵。同时,《中国语文高考史研究/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对比发达地区的母语考试方案,在兼顾教育公平、学科特点和人才甄选的基础上寻求我国语文高考的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案。
目录
第一章 语文考试的渊源
第一节 科举时代汉语考试的雏形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语考试的规范
第二章 语文高考的过渡与建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区统考下语文高考的变革
第二节 语文统一高考的定型
第三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比较及解读
第三章 语文高考的断层与突变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思想性与工具性的徘徊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__
第三节 “文革”后语文高考的阵痛与复苏
第四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比较与分析
第四章 语文高考的回归与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科学性与工具性的妥协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语文高考的完善
第三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比较及解读
第五章 语文高考的探索与革新
第一节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融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语文高考的多元化
第三节 统一命题与分省命题的博弈
第四节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高考的转变
第五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比较及解读
第六章 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当代不同国家和地区语文高考的比较
第二节 语文高考的多维审视
第三节 语文高考改革及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1.语言和文学的因素少得过分 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1)朗读;(2)复述;(3)分析课文。朗读这一项,教师是做到了,但进行得很形式,只有两个同学朗读,而且教师指正错误也是不够的。复述是很重要的。教师听学生讲述,教师做纠正,或叫其他同学纠正。教师还要看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课文也应该让学生做,教师予以启发、引导、补充和提高……教师讲45分钟,学生听45分钟。教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这样的做法,就不能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作品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作品的技能和熟练技巧,正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使学生的活动达到最高度。 2.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常有人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妨碍了语文课程目标的落实。所以不应该说教师谈思想政治方面多,就是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意味着教师多次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名词,这样就成为人工的假造的了。有些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就不需要教师去多讲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形式地要求每堂课是一样的。必须记住:在某些课里进行多,某些课里进行少,有的甚至没有,这也是自然的现象。只能要求在整个的语文课里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性①。 普希金教授的意见,是根据苏联语文教学经验,针对《红领巾》这样一篇小说的教学而提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