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陈启源 著;刘真伦,岳珍 点校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506410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上下册)毛诗稽古编(中华经解丛书:清经解(整理本)·诗经编)
内容简介
陈启源,字长发,江苏吴江人。康熙时诸生,平生只酷爱读书。晚年研精经学,尤深于《诗》,著《毛诗稽古编》三十卷,又有《尚书辨略》二卷、《读书偶笔》二卷、《存耕堂稿》 四卷传于世。。《毛诗稽古编》属稿于康熙十三年(1674),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主张“参伍众说寻流溯源,推求古经本旨以挽其弊”,多引唐及唐前文献,字书 优先,谨遵古说,为当时以征实之学研究《毛诗》的代表性著作。本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国家图书馆藏张敦仁所校清抄本对校。
作者简介
刘真伦,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出版专著有《韩集举正汇校》《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昌黎文录辑校》,发表论文近百篇。
岳珍,华中 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词学,文献学。代表著作有《碧鸡漫志校正》《音乐与文献论集》。代表论文有《“艳词”考》《关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再思考—— 与李昌集先生商榷》等。
相关资料
十五國次第,先儒多有論説,惟孔仲達、程正叔差長,要於删《詩》本意未必合也。以今《國風》較之吴季札所聞,止《豳》、《秦》二風是聖心更定,餘皆國史之舊。源謂國史次第原無取義,夫子述而不作,各仍其舊文,獨更置《豳》、《秦》以示意爾。殿《豳》以近《雅》,先儒之説允矣。至抑《秦》於《魏》、《唐》之後,其義猶缺。然竊嘗思之: 唐即晉也,春秋諸國,齊、晉、秦、楚爲大。楚雄南裔,秦起西戎,惟齊、晉更霸,有功王室。齊霸僅桓公一身,晉自文公以後世爲盟主。晉失霸,天下無復宗周。春秋之不遽爲戰國,晉之力也。夫子先《唐》於《秦》,殆以存周室與?又案: 十五國除周、召王豳,天子畿内,邶、鄘、魏、鄶先亡外,餘爲國者七耳。其衛、鄭、齊、陳、曹五國皆服於晉,雖先晉無嫌也。獨秦倔彊西垂,與晉世爲讎敵,如復先之,則疑於二霸矣。故抑秦所以尊晉也,尊晉所以尊王也。周南正風
關鴡
卷一周南關鴡《集傳》釋《關鴡》,舍毛、鄭而取匡衡,《通義》辨之當矣。案: 伊川著《新解》一卷。解《關鴡叙》云:‘關鴡之義,樂得淑女爲后妃而配君子。配惟后妃可稱,何别求淑女爲配?’程以淑女即后妃,與衡意同。朱子從匡,亦從程也。然論古人文義,正不如伊川言。《兔罝》篇云‘公侯好仇’,是武夫可配公侯也。《假樂》篇云‘率由群匹’,是群臣可配王也。《書·召誥》云‘讎民百君子’,是君子可配民也。孔傳之解如此,今解非是。豈嬪御輩不可稱配耶?又: 以淑女爲后妃,僅宜於首章耳。次章‘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指文王則妨於義,不指文王又無可指,其説難通矣。嚴《緝》宋嚴粲,著《詩緝》。以好逑爲后妃,而釋荇菜仍爲賦體,釋求友樂仍指嬪御,則左右流之爲求荇菜,寤寐求之不得爲求淑女,何語意之不相應乎?又《大全》載朱子之説,言此妾媵爲之,故能形容寤寐反側之事。是直謂文王思淑女至卧不安席也,殆與《月出》、《澤陂》相去無幾,尚得謂性之正乎?況文王未昏,不應先有妾媵。因又爲之説曰:‘此乃大王王季舊宫人作。’亦見《大全》。夫文王寤寐間事,舊宫人何由知?尤礙於理矣。
王鴡之鳥,解者不一。《詩》《爾雅疏》皆載郭氏璞、陸氏璣、揚雄、許慎二氏三説。郭云:‘雕類,今江東謂之鶚。’陸云:‘如鴟,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謂之鷲。’揚、許云:‘白鷢似鷹,尾上白。’嚴《緝》獨取郭義,謂‘鶚鳥不再匹,立則異處,是有别也’。徐鉉、陸佃皆云:‘鶚性好歭,每立不移處,所謂鶚立。’義取諸此。據此,則鶚之爲鳥,有慎固幽深傳語。之象,最合興義,當是也。若夫鷲,亦名雕,與鶚同類而别鳥。白鷢尾白,鶚之别種。三説相去不遠,郭獨得其正矣。鄭樵《通志》以爲‘鳧類,尾有一點白’,‘志’,原作‘記’,作者避父諱改,參見趙嘉稷序。今回改。下仿此。是因白鷢尾白而傅會也。朱子祖其義,又詢諸淮人,遂釋之曰:‘狀類鳧鷖,今江淮間有之。’然白鷢似鷹不似鳧,江淮之鳥未可以證。《周南近世名物疏》馮復京著。駁之,良是。
十五國次第,先儒多有論説,惟孔仲達、程正叔差長,要於删《詩》本意未必合也。以今《國風》較之吴季札所聞,止《豳》、《秦》二風是聖心更定,餘皆國史之舊。源謂國史次第原無取義,夫子述而不作,各仍其舊文,獨更置《豳》、《秦》以示意爾。殿《豳》以近《雅》,先儒之説允矣。至抑《秦》於《魏》、《唐》之後,其義猶缺。然竊嘗思之: 唐即晉也,春秋諸國,齊、晉、秦、楚爲大。楚雄南裔,秦起西戎,惟齊、晉更霸,有功王室。齊霸僅桓公一身,晉自文公以後世爲盟主。晉失霸,天下無復宗周。春秋之不遽爲戰國,晉之力也。夫子先《唐》於《秦》,殆以存周室與?又案: 十五國除周、召王豳,天子畿内,邶、鄘、魏、鄶先亡外,餘爲國者七耳。其衛、鄭、齊、陳、曹五國皆服於晉,雖先晉無嫌也。獨秦倔彊西垂,與晉世爲讎敵,如復先之,則疑於二霸矣。故抑秦所以尊晉也,尊晉所以尊王也。周南正風
關鴡
卷一周南關鴡《集傳》釋《關鴡》,舍毛、鄭而取匡衡,《通義》辨之當矣。案: 伊川著《新解》一卷。解《關鴡叙》云:‘關鴡之義,樂得淑女爲后妃而配君子。配惟后妃可稱,何别求淑女爲配?’程以淑女即后妃,與衡意同。朱子從匡,亦從程也。然論古人文義,正不如伊川言。《兔罝》篇云‘公侯好仇’,是武夫可配公侯也。《假樂》篇云‘率由群匹’,是群臣可配王也。《書·召誥》云‘讎民百君子’,是君子可配民也。孔傳之解如此,今解非是。豈嬪御輩不可稱配耶?又: 以淑女爲后妃,僅宜於首章耳。次章‘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指文王則妨於義,不指文王又無可指,其説難通矣。嚴《緝》宋嚴粲,著《詩緝》。以好逑爲后妃,而釋荇菜仍爲賦體,釋求友樂仍指嬪御,則左右流之爲求荇菜,寤寐求之不得爲求淑女,何語意之不相應乎?又《大全》載朱子之説,言此妾媵爲之,故能形容寤寐反側之事。是直謂文王思淑女至卧不安席也,殆與《月出》、《澤陂》相去無幾,尚得謂性之正乎?況文王未昏,不應先有妾媵。因又爲之説曰:‘此乃大王王季舊宫人作。’亦見《大全》。夫文王寤寐間事,舊宫人何由知?尤礙於理矣。
王鴡之鳥,解者不一。《詩》《爾雅疏》皆載郭氏璞、陸氏璣、揚雄、許慎二氏三説。郭云:‘雕類,今江東謂之鶚。’陸云:‘如鴟,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謂之鷲。’揚、許云:‘白鷢似鷹,尾上白。’嚴《緝》獨取郭義,謂‘鶚鳥不再匹,立則異處,是有别也’。徐鉉、陸佃皆云:‘鶚性好歭,每立不移處,所謂鶚立。’義取諸此。據此,則鶚之爲鳥,有慎固幽深傳語。之象,最合興義,當是也。若夫鷲,亦名雕,與鶚同類而别鳥。白鷢尾白,鶚之别種。三説相去不遠,郭獨得其正矣。鄭樵《通志》以爲‘鳧類,尾有一點白’,‘志’,原作‘記’,作者避父諱改,參見趙嘉稷序。今回改。下仿此。是因白鷢尾白而傅會也。朱子祖其義,又詢諸淮人,遂釋之曰:‘狀類鳧鷖,今江淮間有之。’然白鷢似鷹不似鳧,江淮之鳥未可以證。《周南近世名物疏》馮復京著。駁之,良是。
雎,《爾雅》、《説文》皆作鴡,從鳥,且聲,七余切,音近趨。陟砠、叔苴、漆沮音同,皆清母也。今人多讀如‘菹醢’之‘菹’,蓋承《正韻》‘子余切’之誤。又‘雎’字與‘睢’字異。睢從目,隹聲,許規切,仰目也。又息追切,水名。
毛傳:‘鴡鳩,摯而有别。’箋申其意,以爲摯之言至。疏又申之,云‘雌雄情意至厚而能有别,以興后妃説樂君子情深,猶能不淫其色’。傳爲‘摯’字,實取‘至’義。箋、疏皆善述傳義矣。蓋‘至’與‘别’義正相反,合之方見后妃之德。若作‘鷙’解,文義偏枯矣。《集傳》云‘情意深至’,亦箋、疏之意也。歐陽修《本義》云:‘不取其摯,但取其别。’錢氏《詩詁》亦譏箋義爲非,皆未喻傳意。案: 鴡乃雕類,定是鷙鳥,古字摯、鷙亦通用。但詩人取義,在‘至’不在‘鷙’耳。
窈窕,毛云:‘幽閑也。’又云:‘是幽閑貞專之善女。’明是指德而言,非謂所處之宫也。箋、疏釋爲‘深宫’而謂毛意亦然,誤矣。且毛傳‘淑女’皆就未得時言,安得先在深宫?《韓詩》薛君漢《章句》云:‘窈窕,貞專貌。’見《文選》李善注。正與毛同意。
逑,本訓斂聚。《關鴡》‘好逑’,《釋文》云:‘逑,本亦作仇。’又《禮記》及《漢書注》、《文選注》引此詩皆作‘仇’,則‘仇’字爲正矣。又案: 《周南》兩言‘好仇’,《大雅》言‘仇方’,毛皆訓‘匹’,鄭皆訓‘怨耦’。《小雅》之‘手仇’,毛亦訓‘匹’,毛義長矣。《爾雅》云:‘仇,合也。’又云:‘仇,匹也。’此兩訓正爲《詩》設也。怨耦之解見《左傳》,《説文》亦引《虞書》云:‘怨匹曰逑。’蓋亦古義,然非所以釋《詩》。鄭泥‘怨耦’之訓,謂《關鴡》‘好逑’是‘和好衆妾之怨者’,不亦迂乎!
本书特色
以复古之风,阐释《诗经》真谛,引领清初诗经学新篇章。
目录
點校説明……………………………….一
叙例……………………………….一
卷一……………………………….五
國風……………………………….五
周南……………………………….六
關鴡……………………………….六
葛覃……………………………….一一
卷耳……………………………….一二
樛木……………………………….一四
螽斯……………………………….一四
桃枖 兔罝 芣苢……………………………….一五
桃枖……………………………….一六
兔罝……………………………….一六
芣苢……………………………….一七
漢廣……………………………….一七
汝墳……………………………….一九
麟趾……………………………….二〇
卷二……………………………….二一
召南……………………………….二一
鵲巢……………………………….二一
采蘩……………………………….二二
草蟲……………………………….二三
采蘋……………………………….二五
甘棠……………………………….二六
行露……………………………….二八
羔羊……………………………….二九
殷其靁……………………………….三〇
摽有梅……………………………….三一
小星……………………………….三一
江有汜……………………………….三二
野有死麕……………………………….三三
何彼襛矣……………………………….三五
騶虞……………………………….三六
卷三……………………………….三八
邶鄘衛……………………………….三八
邶……………………………….四二
柏舟……………………………….四二
緑衣……………………………….四四
燕燕……………………………….四五
日月……………………………….四六
終風……………………………….四七
擊鼓……………………………….四九
凱風……………………………….五〇
雄雉……………………………….五一
匏有苦葉……………………………….五二
谷風……………………………….五三
式微旄丘……………………………….五七
旄丘……………………………….五八
簡兮……………………………….五九
泉水……………………………….六〇
…………………..
前言
《毛詩稽古編》三十卷,陳啓源著。
陳啓源(?—一六八九),字長發,吴江人,諸生,不喜交往,唯嗜讀書。與同里朱鶴齡善,朱氏撰《詩經通義》二十卷,就之商榷,啓源深服其博洽,乃自撰《毛詩稽古編》。此外尚有《尚書辨略》二卷、《讀書偶筆》二卷、《存耕堂稿》四卷等傳世。《清史稿·儒林一》有傳。
《毛詩稽古編》始作於康熙十三年甲寅(一六七四),終成於二十六年丁卯(一六八七),凡閲十四載,三易稿乃定。其訓詁一準《爾雅》,篇義一準《小序》,而詮釋經旨一準毛傳而以鄭箋佐之,其名物則多以陸璣疏爲主;題曰‘毛詩’,明所宗也;曰‘稽古編’,明爲唐以前專門之學也。前二十四卷依次解經,而不載經文,但標篇目;次爲《總詁》五卷,分舉要、考異、正字、辨物、數典、稽疑六目;末爲《附録》一卷,統論風雅頌之旨。其間堅持漢學,不容一語之出入,引據賅博,疏證詳明,皆有本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