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金帅
页数:466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2030835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介绍了现代日益扩大的城乡失衡与传统中国城乡之间的无差别的统一体形成鲜明对比时,深入研究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就成为一个理解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此外,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无论是政治家、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之解析为城市与乡村两大基本单位,中国近代社会之不平衡性、半封建性、半殖民性等特点均可从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析分中被实证;而城乡之间的关系与特征,亦成为深度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
作者简介
任金帅,男,1986年出生.河南禹州人。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已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相关资料
★丛书将中国二十世纪的社会变迁进行了一个系统梳理,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社会潮流、城乡的分离化,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危机、城乡失衡的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怎样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成为本丛书最重要的特点。本丛书的研究视野、理念与方法,均具有前沿性,是难得的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 王笛
★乡村变迁和城市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两翼,归结为城乡关系。学界的现有研究,或关注乡村变迁,或聚焦城市发展,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城乡关系的统合视野进行研究的成果,仍然不够充分。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选题的开拓性。
丛书主持入对于研究主题的设定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关注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历史变迁在中国由传统而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走向,即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逆转为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及其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该研究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汪朝光
★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转变为城市文明的过程。所以,不关注城乡关系变化的这一本质,将城市化历史与乡村史研究割裂开来,是无法深刻揭示中国城乡变迁问题的真正历史底蕴的,也是不能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继续引向深入的。故此,本丛书不仅是对学术研究薄弱环节的重大弥补,而且对于推进学科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李帆
本书特色
《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着力描绘一个被忽视的社会群体——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生存图景。他们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与灵魂,不了解他们则无法真雁理解这场垂名青史的运动。《聚同道于乡野: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1926-1937)》主要以1926-1937年间的邹平、定县、宛西乡村建设区域为时空范围,通过考察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构成、特征、活动及社会认同等问题,全面展现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多维属性与复杂面相,并考量群体对运动的发展及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从事件、思想到群体的视角转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今日“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乏借鉴意义。
目录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说明与研究范围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城乡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及其影响
一、城乡殊分:农村经济危机的凸显
二、精英离乡:乡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人才流失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与人才需求
一、“最强力之潮流”:乡建运动的兴起
二、“下乡去”: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向
第二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第一节 工作者的选拔与训练
一、选拔与培养标准
二、训练机构
三、训练内容
第二节 群体的构成
一、数量的统计
二、社会身份的分析
第三节 薪俸待遇
第四节 “人才中心圈”:群体之间的互动
一、互动之主、客观需求
二、全国性的互动与联合
三、区域性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与乡村社会改进
第一节 进行社会调查
第二节 推进乡村民众教育
第三节 复兴农业经济
一、农业技术的改良与推广
二、建立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第四节 推广医疗卫生
第五节 “模式化”的困境——人员与事业的脱节
第四章 权力网络中的乡建工作者群体
第一节 乡土社会权力结构与事务处理方式的近代走向
一、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
——以绅士为中心的考察
二、乡村事业内容的变更
……
第五章 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建工作者群体
第六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分化与走向
第七章 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再审视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