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运华
页数:33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097548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个选集收集了作者今年写作的两组论文,一组名曰“学术史”,一组名曰“文化研究”,前者主要是对俄苏文学里一些重大问题的学术史梳理,特别是高尔基研究的梳理。对于20世纪这个“革命”与“战争”的世纪来说,有一些文学家是不能忘记的,也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在俄苏文学这个框架里,高尔基、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等就属于这个圈子。其中高尔基尤为负责而多义。一个作家达到极高的境界后,他对人类生活中的极端事件往往有独特的反应,例如“专政”“暴力”等,高尔基恰逢这个革命和暴力的时代,他做出的反应对于我们了解俄罗斯民族、苏维埃政权有什么价值?对于了解一般文学家有什么价值?这个反应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去理解的?今天他的意义是什么?总之,区别于研究他的具体作品、具体人物、具体手法技巧等。
作者简介
邱运华,文学博士,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副秘书长。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20世纪俄苏文学理论框架下的高尔基 巴赫金进行了理论梳理,更加清晰的突出苏俄文学的世纪理路;第二部分是“文化研究”,采取补充、接续的立场阐述了中国“文化研究”与欧陆学术传统的关系。
目录
学术史研究
高尔基学的形成(1900~1930)及其问题域/00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尔基学/037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072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096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108
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117
构建俄国文学思想史的独立话语/168
“卡夫丁峡谷”及其文学理论效应/178
聚焦列夫?托尔斯泰现象/195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222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235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243
文化研究
文学家族谱系的产生与理论话语问题/259
“当代中国文化”视阈与内涵/267
“面向未来的价值合作”与中美外交观念的更新/275
学术术语的全球化旅行/280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言说理路/287
理论之殇:反思马克思恩格斯一则经典理论/296
文化研究向何处去?/306
后 记/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