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杰
页数:65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0303996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和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樊杰编著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精)》分三部分,内容包括文本、表册、图集。本书可供受灾地区和支援灾区重建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关心和参与灾区重建的专业人士参考。
本书特色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 重建规划编制和重建 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通过地震地质条件适宜 性、次生地质灾害易 发性、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条件适宜性、水资 源适宜性、生态环 境、人口与居民点分布格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旅 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等 指标的综合分析,划分“灾害避让区、生态保护区、 农业发展区和人口 集聚区”4种重建分区类型,确定灾区可承载人口总 规模,划定适宜人口 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范围,提出“整体可承载,县 内可安置,局地需 调整:双防并重,安全第一;就地重建为主,异地搬 迁为辅;发展绿色经 济,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区划,重建家园”的总体判 断。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精)》可供受灾地区和支援灾区重建的各级政 府部门,以及关心和参与 灾区重建的专业人士参考,也可供区域规划、城市规 划等相关部门的工作 人员、专业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精)》由樊杰编著。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本第一章 综合评价 第一节 评价地域范围 第二节 核心结论 第三节 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四节 资源环境基础评价 第五节 产业发展导向评价 第六节 重建分区 第七节 政策建议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二节 灾情概述第三章 地震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指标项(或要素)计算方法 第三节 评价结果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第四章 次生地质灾害评价 第一节 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发育背景 第二节 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案 第三节 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第四节 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及避让区划定 第五节 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l生趋势分析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第五章 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综合工程地质分区评价方法体系与算法 第三节 芦山地震灾区单因素指标分析 第四节 芦山地震灾区综合工程地质分区评价第六章 用地条件评价 第一节 地形条件评价 第二节 土地资源评价 第三节 用地条件评价第七章 水资源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河流水系 第二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 第三节 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第四节 重建水资源适宜性评价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第八章 生态环境评价 第一节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第二节 环境容量评价 第三节 生态保护区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第九章 人口和居民点分布评价 第一节 灾区人口分布特征 第二节 灾区居民点分布特征 第三节 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城镇重建类型与人口容量 第四节 建议与对策第十章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评价 第一节 基础设施现状及灾后影响 第二节 评价指标内涵 第三节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 第四节 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 第五节 灾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分析 第六节 重灾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分析 第七节 结论与建议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损失评估 第三节 旅游资源数量与开发评价 第四节 未来旅游业布局前景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第十二章 工业布局导向评价 第一节 灾前工业发展与区域格局 第二节 灾后重建工业基础条件评价与产业选择 第三节 结论与建议第十三章 农业地域类型划分 第一节 地域类型划分依据 第二节 地域类型划分方案 第三节 不同类型区农业发展条件及方向 第四节 农业发展模式第十四章 灾损遥感监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房屋建筑受损遥感监测 第三节 次生灾害分布遥感监测 第四节 基础设施受损遥感监测 第五节 农田、林地受损遥感监测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第十五章 总体集成 第一节 目标与准则 第二节 重建分区 第三节 可承载人口规模测算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表册表2-1芦山地震灾区分县基本情况一览表表2-2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分区方案统计(乡镇单元)表2-3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地质灾害避让区面积与人口统计(乡镇单元)表2-4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人口集聚区分类和可承载人口规模统计(乡镇单元)表2-5芦山地震灾区震前地质灾害点及其危害统计(区县单元)表2-6芦山地震灾区震前震后地质灾害点统计(区县单元)表2-7芦山地震灾区高危险性地质灾害点分析结果(乡镇单元)表2-8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震前与震后地质灾害点统计(乡镇单元)表2-9芦山地震灾区崩塌危险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10芦山地震灾区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11芦山地震灾区汛期泥石流危险l生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12芦山地震灾区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13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14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避让等级划分表2-15芦山地震灾区地形高程分级评价结果(区县单元)表2-16芦山地震灾区地形坡度分级评价结果(区县单元)表2-17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土地利用现状(行政村单元)表2-18芦山地震一般灾区土地利用现状(乡镇单元)表2-19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适宜建设用地分级评价结果(行政村单元)表2-20芦山地震一般灾区适宜建设用地分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21芦山地震灾区重建水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22芦山地震灾区退耕地面积统计(乡镇单元)表2-23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退耕地面积统计(行政村单元)表2-24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25芦山地震灾区人口统计结果(乡镇单元)表2-26芦山地震灾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评价结果(区县单元)表2-27芦山地震灾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评价结果(乡镇单元)表2-28芦山地震灾区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结果汇总表表2-29芦山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乡镇单元) 第三部分 图集图3-1芦山地震烈度和震中位置图3-2规划区位置图图3-3规划区概貌图3-4分区方案图3-5断裂带密度图3-6震前震后灾害点分布图3-7灾害点密度图3-8地震地质评价图3-9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图3-10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图3-11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图3-12避让区范围图3-13地质灾害危险度(自然单元)图3-14地质灾害危险度(行政单元)图3-15高程分布图3-16坡度分布图3-17土地利用现状图3-18耕地分布图3-19建设用地分布图3-20林地分布图3-21草地分布图3-22建设用地条件评价(自然单元)图3-23建设用地条件评价(行政单元)图3-24水系图3-25河网密度图3-26供水条件评价图3-27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图3-28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3-29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3-30退耕地分布图3-3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图3-32分乡镇人口密度(2012年)图3-33乡镇人口规模图3-34乡镇城镇化水平分布(2010年)图3-35灾区分村社人口规模(2012年)图3-36重灾区规划人口规模与重建类型分布图3-37交通现状图3-38电网分布图3-39交通设施支撑能力评价图3-40水利设施支撑能力评价图3-41能源设施支撑能力评价图3-42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评价图3-43优良旅游资源分布图3-44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图3-45旅游开发布局示意图图3-46区县gdp和人均gdp分布图3-47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图3-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图3-4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和比重图3-50水电站现状图3-51t业同区现状图3-52工业增加值分布图3-53工业发展战略指向图3-54农民年均纯收入图3-55乡镇财政收人水平图3-56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3-57极重灾区、重灾区综合工程地质评价图3-58极重灾区、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分区详细方案图3-59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0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1天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2名山区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3荥经县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4宝兴县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5邛崃县灾后恢复重建分区图3-66芦山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一)图3-67芦山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二)图3-68雨城区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图3-69天全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图3-70名山区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图3-71荥经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一)图3-72荥经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二)图3-73宝兴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一)图3-74宝兴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二)图3-75邛崃县人口集聚区精细评价图图3-76芦山地震灾后航空高分辨率遥感重点监测范围图3-77芦山地震芦山县城遥感监测(2013年4月20日)图3-78芦山地震宝兴县城遥感监测(2013年4月20日)图3-79芦山地震雨城区遥感监测(2013年4月20日)图3-80芦山地震天全县县城遥感监测(2013年4月20日)咨询报告工作日记资料清单与部门座谈要点媒体报道后记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