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以)沃尔夫岗·卡佛岗著
页数:189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241101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犹太难民在中国重庆的唯一回忆录 以西方人的视角看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成立,别有价值
作者简介
沃尔夫岗 卡佛岗,1924年生于德国柏林犹太家庭。1940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年仅16岁的沃尔夫岗随父亲来到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至此,开始了在中国重庆的另一种生活,直至1951年离开。在重庆的11年,沃尔夫岗生活在普通中国人中间,当过机械学徒,在美军的空军基地当过翻译,在云贵川开卡车从事长途货运,1950年,与中国姑娘刘素兰结婚,1951年和妻子移居以色列,现居住在以色列。
相关资料
注释
1 中国空军筹建工作始于1927年。从法、德等国进口的三百余架各种飞机,在“淞沪空战”和“南京空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到南京沦陷后,仅有12架尚能修复的飞机。中国空军遭到重创,使日军空军更加狂妄,肆无忌惮地狂轰乱炸,企图“以炸迫降”。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遭受日本飞机轰炸,从武汉到重庆直飞距离780公里,从宜昌直飞重庆距离为400公里,在1938年至1941年苏军撤离前,日机几乎是长驱直入,导致“五三”、“五四”等重大惨案。
作者父子于1940年秋达到重庆,1941年的夏季大轰炸正值苏联援华志愿队回国以后,所以中国的空中防卫力量确实是无能为力的,使得重庆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
2 1941年6月5日晚上9点左右,日军展开重庆大轰炸,市民仓惶涌进附近的防空洞,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防空洞里挤进了一万余人。日军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空袭长达三个小时之久,期间隧道顶上燃起了大火,由于拥挤和缺氧,并且在洞口站岗的宪兵阻止人们在轰炸结束前离开防空洞,造成了窒息及推挤践踏的惨事,是为“重庆大隧道惨案”。这次惨案的死亡人数一直众说纷纭,自数百人至近万人均有,但一般认为2000人至3000人较可信。
3 随着柏林墙的倒下和德国的统一,一些封存的历史档案逐步浮出水面。关于德国“二战”败后平民自杀记录就是其中一例。在苏军占领区,原有15000居民的德国代明市,大约2000位居民,在1945年5月进行了大规模集体自杀。在同一个时期,德国有多个城市发生了同样类型的集体自杀事件,根据公墓安葬记录,共计有一万二千多名德国雅利安平民自杀,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仅柏林一个城市在4月5月两个月内,居民自杀人数就达4000人之多。
至于犹太人在战争中和战后的自杀问题,由于死亡人数太大,战争年代很难有准确的统计。纳粹德国的记录很难辨别自杀或他杀,所以迄今没有发现权威可靠的研究和统计。但美国和以色列的心理学家对大屠杀幸存者的研究表明,越近晚年,因不可治愈的精神伤痛、体力的衰竭、情绪的低落而引发的忧郁症,成为自杀倾向性不可忽视的群体。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德裔犹太人卡佛岗一家为逃避德国纳粹迫害,在接连被英、法、荷兰等国拒绝入境后,过境苏联到达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1940年到达重庆,并在重庆度过11年峥嵘岁月的故事。
1940—1951,中国历经抗日战争、国共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跌宕起伏的大历史之外,普通民众的生活是怎样的?本书作者沃尔夫岗卡佛岗作为一个外国人,如何在千疮百孔的中国活下来?他看到的中国手艺人、乞丐、美国兵又是如何生活的?他关注的细节往往是被大历史忽略的,这种记录在令我们意外的同时,尤其具有填补空白的历史价值
目录
1 老师说:坐下,犹大!
2 好日子结束了
3 这个世界还有谁肯接纳我们?
4 从莫斯科到成都
5 重庆:挂球了,挂球了!
6 重庆:生活从不中断
7 军舰和江边酒吧
8 德国医生的好口碑
9 这个洋人真行!
10 父亲的思想停留在德国
11 一个正常的男人不能没有女人
12 我们行医生活的“不合时宜”
13 手艺人、茶馆和乞丐
14 只剩下一个空瓶子
15 空军基地和美国人
16 我想独立生活
17 不能怠慢鬼神
18 帮会里的“洋鬼子”
19 艰险生活中一朵雪绒花
20 遭遇土匪的穷日子
21 父亲的最后夜晚
22 她的芳名是素雅的兰花
23 心心相印,不需要语言表达
24 小公园来了两个警察
25 新政权下的婚礼
26 你们是谁?
27 目的地——以色列
28 我们感觉是在度蜜月
29 以色列,我骄傲地穿着军装到处走
30 素兰突然说,不要走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