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文化名山

封面

作者:徐潜

页数:202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72155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名山》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展示了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中国文化名山》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本书特色

徐潜主编的《最国文化名山》是介绍最国泰山、黄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六座名山。最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有些山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山旖旎秀丽、千姿百态;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些著名的山岳,引来人们竞相攀登游览。其中以“黄山归来不看岳”闻名的安徽黄山、“匡庐奇秀甲天下”著称的江西庐山的名气最大,享有“第一名山”的声誉。《最国文化名山》带你探索不同地貌产生的神奇景观,可以在青山绿水间拜佛问道,也可以观四时景异,听古老传说,领略山的美与品格。

目录

一、泰山

二、黄山

三、五台山

四、峨眉山

五、普陀山

六、九华山

节选

  一、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雄踞风景秀美的皖南,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两亿年的漫漫岁月,凝炼成她如梦似幻的仙山奇景。从古扬子海底的一片混沌,到云涛诡谲的人间仙境,黄山几亿年的身世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秘密?谜一般的前世今生,深藏在黄山那滔滔云海之中。那奇特的地貌是如何演变至今,那峰林之中的生灵又是怎样依附于这神秘的山岳之中?关于黄帝的遥远传说又与黄山的命名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黄山的世界。从两亿年前黄山地带陆地的出现,到一亿年前“地下黄山”的初步形成,又经过干百年的风化与侵蚀,黄山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片峰林。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有黄山名称由来之谜,都能在寻访黄山古老身世的过程中,一一找到答案。  (一)黄山名称的由来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是以风景秀丽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属于南岭山脉的一部分。全山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游览、观赏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黄山横亘于歙县、黟县、太平、休宁四县之间,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古时称黟山,黟,就是黑的样子,因其山体岩石呈青黑色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6月16日,唐玄宗下旨改称其为黄山,并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天更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可以说黄山的名字里蕴藏着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许多秘密。那么,黄山之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原来,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发现,这座名叫黟山的大山,是一处充满着仙灵之气与神秘色彩的地方。远远望去,大片的松林与古怪的姿态,以及山谷中溢出的阵阵云雾,让人们对这座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山产生了种种的幻想。各种关于神仙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于是,人们对这座奇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崇敬与仰望。在这众多的神仙传说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关于黄帝在此炼丹升天的传说了。传说中,轩辕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来自东夷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传说中,黄帝和他的妻子以及群臣发明了养蚕、衣裳、舟车、文字、算术、音乐、医学等,直到黄帝100多岁的时候,仍旧风尘仆仆,四处寻访。  据说有一天,黄帝来到当时的黟山。他见这里山高林茂,灵泉甘美,景色怡人,宛若仙境,便再也不愿离开了。从此,黄帝在此修身养性,采药炼丹,最终得道而登仙,飞升而去。这个传说也被人们记录在了一些史书里。  又过了3000多年,正值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盛世。当时的社会道教盛行,而李隆基本人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于是,在听说了黄帝在黟山修炼成仙的故事之后,李隆基龙颜大悦,下令改称这座山为黄山,意思就是黄帝修炼成仙的山。至此,黄帝炼丹飞天的传说与神奇秀丽的黄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更引来后世文人墨客对黄山的无限神往。  但是,关于黄山名称的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唐玄宗为黄山改名一事,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在一些道教的旧籍中出现过,因此不足为信。还有人提出,黄山得名与“五行”有关。因为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以“五方”与“五色”,认为土居于正中,中央正色是黄色,而黄山盘踞于崇山之中,位置居中,因此以“黄”为此山命名。还有人专门考证说,黄山这个名字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并非唐玄宗所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文化名山》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0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