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社欣著
页数:32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0101248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高校德育发展为视角,重点就德育合力的形成进行研究,一是有利于破解高校德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瓶颈和难题;二是有利于实现德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三是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和理论性。德育合力形成研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沿课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使之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事关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但从现实性看,影响德育实效性的最大瓶颈就是德育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德育合力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在认同意识趋强的大背景下的时代性诉求。推进德育合力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既是德育主体的协调性、德育内容的衔接性、德育方式的配合性和德育手段的综合性要求,也是德育有效性的科学要求与条件保证。全书分四章,约30万字。
作者简介
刘社欣,博士,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广州市哲学学会副会长。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期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现代思辨以及高等教育的文化管理等方面有研究专长。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孔子思想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德育论》等专著;主持或者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曾获省“优秀政工干部”、“优秀团干部”、“两课”优秀教师称号和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最高奖“南光奖”荣誉。
本书特色
本书以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高校德育发展为视角,重点就德育合力的形成进行研究,一是有利于破解高校德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瓶颈和难题;二是有利于实现德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三是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和理论性。
德育合力形成研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沿课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使之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事关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但从现实性看,影响德育实效性的最大瓶颈就是德育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德育合力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在认同意识趋强的大背景下的时代性诉求。推进德育合力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既是德育主体的协调性、德育内容的衔接性、德育方式的配合性和德育手段的综合性要求,也是德育有效性的科学要求与条件保证。
全书分四章,约30万字。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合力”与合“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的背景性
分析
第一节 意义寻求——时代诉求与价值考量
第二节 内涵阐释——合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第三节 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梳理
第四节 研究取向——研究向度与目标追求
第二章 “合力”与合“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的基础性
探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 “合力”与合“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探索的借鉴性
成果
第一节 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成果
第二节 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成果
第四章 “合力”与合“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的机理性
特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指导理论与学科理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特点
第五章 “合力”与合“利”——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对策性
谋划
第一节 条件性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同向与协力
第二节 保障性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制度与保证
第三节 发展性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管理与创新
第六章 “合力”与合“益”——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建设的有效性
视阈
第一节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自组织力与结合力
第二节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力与聚合力
第三节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沟通与交流
第四节 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利益与效益
第七章 “合力”与合“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台力形成的
创新性路径
第一节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场域的新探索
第二节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新模式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创新性案例
名目释义
主题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