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申志军主编
页数:250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1131645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宜万铁路是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铁路中最艰难的复杂岩溶山区干线铁路。申志军主编的《复杂岩溶山区宜万铁路修建技术》介绍了宜万铁路工程概况、岩溶特征和综合地质勘察技术;隧道工程、桥梁工程、路基工程、轨道工程以及车站和四电工程的修建技术。重点突出在攻克世界性复杂岩溶难题上采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铁路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和西南山区的铁路建设提供宝贵的技术参考资料。 《复杂岩溶山区宜万铁路修建技术》适合高等院校学生,铁路建设中的建设管理、科研、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阅读。
本书特色
申志军主编的《复杂岩溶山区宜万铁路修建技术》共8章,系统总结了复杂岩溶山区铁路的岩溶特征及勘察、隧道、桥梁、路基、轨道以及车站和四电工程的修建技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创新性。第一章介绍宜万铁路工程概况、百年宜万铁路的建设历程、工程特点和难点及建设管理过程和科技成果。第二章介绍宜万铁路岩溶特征和综合勘察技术,主要介绍岩溶形态及类型、岩溶发育情况、岩溶水特征以及地质勘察技术。第三章介绍隧道工程修建技术,重点介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岩溶隧道处治技术、释能降压技术、高压富水断层修建技术和隧道岩溶处治案例以及风险管理控制技术。第四章介绍桥梁工程修建技术,重点介绍5类特殊结构桥的新技术以及岩溶桩基的处治等。第五章介绍路基工程修建技术,重点突出高陡边坡的加固、路基岩溶处治、长大顺层路堑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以及路基组合结构修建技术。第六章介绍轨道工程修建技术,重点介绍无砟轨道精密控制测量及施工技术,长大坡道的铺轨架梁技术。第七章介绍车站及四电工程的修建技术。第八章为本书结语。
目录
第一节 工程概况
第二节 百年宜万铁路建设历程
第三节 工程特点和难点
第四节 建设管理与科技成果
第二章 岩溶特征与综合地质勘察技术
第一节 岩溶形态及类型
第二节 岩溶发育情况
第三节 岩溶水特征
第四节 综合地质勘察技术
第三章 隧道工程修建技术
第一节 隧道工程特点和难点
第二节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第三节 隧道岩溶处治技术
第四节 释能降压技术
第五节 高压富水断层修建技术
第六节 高压富水充填溶腔处治案例
第七节 大型干溶腔与暗河处治案例
第八节 风险管理控制技术
第四章 桥梁工程修建技术
第一节 桥梁工程特点和难点
第二节 大跨度连续刚构一拱组合桥式结构技术
第三节 连续钢桁拱桥结构技术
第四节 钢管混凝土非对称坡拱桥式结构技术
第五节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桥式结构技术
第六节 大跨T构技术
第七节 桥梁岩溶桩基处治技术
第五章 路基工程修建技术
第一节 路基工程特点和难点
第二节 高陡岩质边坡加固技术
第三节 路基岩溶处治技术
第四节 长大顺层路堑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
第五节 路基组合结构修建技术
第六章 轨道工程修建技术
第一节 轨道工程特点和难点
第二节 无砟轨道精密控制测量技术
第三节 无砟轨道修建技术
第四节 铺轨架梁技术
第七章 车站和四电工程修建技术
第一节 车站修建技术
第二节 通信与信息工程修建技术
第三节 信号工程修建技术
第四节 电力工程修建技术
第五节 电气化工程修建技术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三)平面上具有地带性 据溶洞调查资料来看,规模大延伸长的大型岩溶主要分布在清江及支流岸边2~4km的岩溶水排泄区范围内,远离岸边的岩溶水补给及径流区地带溶洞规模一般较小。 从岩溶发育的构造部位来看,溶洞多位于褶皱构造的核部和近翼部,而且溶洞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 从清江流域岩溶分布来看,大型溶洞都位于中上游地区,长度大于数百、数千米的溶洞屡见不鲜。下游地区溶洞规模一般较小,溶洞长度均小于百米。 (四)垂向上具有成层性 1.岩溶在区域垂直分布上与剥夷面有关。测区地壳处在长期间歇性抬升之中,有多个相对稳定期,形成多级夷平面,每个稳定期(即每级剥夷面上)都有岩溶发育。但因相对稳定时间长短、古气候情况等条件的不同,各期的岩溶发育地质有所差异。各层岩溶多独立成体系,但也通过断层等纽带将其勾通、联系。 测区的清江流域岩溶发育有几个集中分布层。第一层:洞口高程大于1500m,数量少,规模小。第二层:洞口高程11O0~1300m,位于清江中上游三叠系及部分二叠系地层发育多规模巨大。第三层:洞口高程多集中800~1000m。第四层:洞口高程600~800m,该层洞穴表现为复杂的管道系统,规模巨大。第五层:洞口高程小于600m,均为清江期发育的溶洞,主要分布恩施及以下的清江干流河谷和支流流域范围内。其中一、二层规模小,分布局限,三至五层分别构成清江流域上、中、下游规模庞大的洞穴系统。 2.测区由于地壳强烈抬升,侵蚀基准面和溶蚀基准面也随之急剧下切,因此垂直渗流带普遍深厚,地下水垂向活动很活跃,垂向岩溶十分发育,且较深、较大。由于垂直渗流带深厚,地下水埋深也很大,水平排水溶洞坡度较陡。 岩溶发育的垂向变化,除岩性、构造影响外,主要受水流循环强度和深度的控制。根据出露于地下水补给、径流、汇流和排泄区标志性岩溶水点的出露条件,从水流运移与岩溶发育的密切关系和一致性,以较完整水流循环系统的补排途径分析、掌握岩溶发育程度以及在空间上的变化。根据各水文地质区水点的地面高差和水点间的出露高差,可以判断水流下渗情况,从而反映了岩溶向深部发育的情况,为分析判断岩溶垂向分带的有效信息。 另一方面,区域水力坡度对岩溶水循环深度及岩溶发育深度具有控制性作用。据岩溶水循环特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岩溶发育强度,岩溶发育的垂向变化与水流运移交替相一致,自地表向下可分为: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动带、水平径流带和深部循环带,在不同的水文地质区段其岩溶发育深度具有明显变化。 垂直渗流带,主要发育纵向岩溶裂隙、消水洞、溶缝等岩溶形态,岩溶发育程度极不均一,发育深度变化大,一般40~120m,局部达200m。岩溶发育中等到强烈。其中补给区中等发育为主;径流、排泄区强发育为主。 季节变动带,为岩溶发育强烈带,受降雨的影响,地下水赋存的深度产生季节性变动,如发育在径流区岩溶洼地中的水位变幅大于40m,在补给区将更大,一般小于100m。此带内水的化学和物理活性最强,是岩溶作用较强的岩溶化带,在岩性、构造条件有利时形成岩溶管道、溶洞和地下河系统。 水平径流带,为季节变动带之下水力梯度减小的平缓层流带,水的溶蚀能力减弱,碳酸盐岩含水介质岩溶化减弱,向深部由岩溶管道一溶隙介质转变为溶隙一裂隙介质,上部岩溶发育强,下部中等发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