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黎友焕著
页数:288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23409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系列:企业社会责任概论》一方面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又为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提供指引。书中前七章,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伦理、社会契约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公司治理相关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并展开深入的分析,同时探讨了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政府、社会及企业社会责任间的联动进行剖析。这几章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国内企业责任理论。书中后三章分析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之间的关系、跨国公司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过程中其社会责任实践演变历程,探析跨国公司在社会责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通过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研究,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指引和启示。
作者简介
黎友焕,1971年7月生,广东汕尾人,经济学博士。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责任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企业社会责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2003-2005年曾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先后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会、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广东省社科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5项,主持各级领导、政府委托课题和其他各类横向课题60多项,多个报告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人的批示。出版著作6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多项成果获奖。
本书特色
《企业社会责任概论》(作者黎友焕)概要地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从多方面讲述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全书分为十章,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结合国内为学者的观点,对与之相关的知识如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研究、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进行回顾和简要评述,全方位地指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录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演化
一、利益相关者内涵的界定
二、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分类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演变
一、企业的生产观点、管理观点及利益相关者观点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生存思想”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战略管理思想”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权利分配思想”
第三节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运用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绩效研究中的运用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运用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缺陷与启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面临的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 企业伦理
第一节 企业伦理的含义
一、企业伦理的定义
二、企业伦理的相关概念辨析
三、企业伦理的特征
四、国内外企业伦理研究综述
第二节 企业伦理理论及模型
关于企业伦理的理论
二、关于企业伦理决策的主要模型
第三节 企业伦理分析的应用
一、企业伦理分析的三种方法
二、企业伦理分析的应用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
一、利益相关者管理思想
二、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企业伦理的实现途径
三、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企业伦理管理的实践情况
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契约
第一节 社会契约论
一、社会契约论的发展历程
二、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
三、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四、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第二节 企业社会契约论
一、企业社会契约论的产生
二、企业社会契约的含义
三、企业社会契约的层次性
四、企业社会契约的内容
第三节 综合社会契约论
一、综合社会契约论的提出
二、综合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模型
三、综合社会契约论的积极意义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契约性质
一、社会契约论视野中的企业
二、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章 企业、政府与社会
第一节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一、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内涵
二、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内容
三、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模式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
第六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研究
第七章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八章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第十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二)内容要求 就企业伦理的内容要求而论,企业伦理不仅反映出社会的分工给个人带来的职业角色区别以及个人应承担的职业角色义务,而且还包括作为企业组织成员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性一方面是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如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及福利保障事业等)的成员之间,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与非企业组织(如各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工厂)的成员之间,两者的工作职业特点有可能相同或相似,但由于其所在的组织性质不同,两者的实际职责就会不同,其行为规范要求当然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即使同是商品生产者的企业,甚至同属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各自的组织传统、价值标准和管理模式不同,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长期存在,对于同一职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一样。正因为企业伦理的这一特殊性,其伦理标准也就更符合于各个行业的实际。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成员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做出更准确的道德评价,也有利于社会对企业行为的道德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和合理。 (三)调节范围 从调节范围而言,企业伦理调节的范围非常广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的权力和利益均在增长,因此企业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也在扩大,并已经显得极为重要了。此时,企业除了要调节用户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协调好自身与其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竞争对手所在社区、企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 如此复杂的调节关系使得企业伦理的内容变得十分广博,它所涉及的问题既有经济伦理学、管理伦理学、科学伦理学方面的内容,又有生态环境伦理学、社区及组织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四)调节手段 就调节手段而言,企业伦理的调节手段除了这类非强制性手段外,还包括部分的强制性手段。这种对成员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规范从成员个体的角度看已超出道德的意义。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它表现出企业自我约束的精神,反映出企业组织的道德水平。尤其是在社会的各项管理法规尚不健全、企业成员的职责意识尚未转化为普遍的自觉要求和行为习惯的条件下,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配之以严格强硬的制度约束,成员群体的道德素质才会迅速得到提高。因此,强制性手段与非强制性手段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既是企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志,又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成功的必要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