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风云
页数:285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333303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家一个天:牟家疃村的文化变迁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北乡村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研究:以山东为例》的一部分,由笔者经过5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笔者自幼生活在中国西北的乡村,对乡村有天然的亲切感,也对乡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后来进入大学学习后,也比较关注中国农村的问题,并且阅读过一些相关著作。在此,笔者不想做冗长的学术史研究回顾。
作者简介
侯风云,祖籍甘肃武威。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国城市史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徐冰,祖籍四川遂宁。1991年毕业于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体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书特色
我愿天下人都当到农村里看看什么是生根的生命,什么是在其自己的生命,什么是真理的见证者,仔细印证一番,对照一番,从头想想,重新作一个有本有根的人,从这里建立自己为一个有本有根的政治家、思想家与事业家。如是,中国方算上了路。
——牟宗三
目录
第一章 自然生态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周边的地理及人文环境
一、周边地理人文环境
二、村落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节 村庄的传说与记忆
一、“牟家疃”村名的由来
二、村民记忆中的大事
第二章 村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村落组织结构的演变
一、动荡时代的组织结构状况
二、集体化时代的组织结构状况
三、当代村政的尴尬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生活环境状况
一、人口与职业状况
二、经济状况
三、生活环境状况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变化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第三章 家族变奏曲:以牟氏为主的考察
第一节 村落里的家族
一、村落各姓氏的缘起
二、“沾亲带故”的家族间关系
三、家族与村落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牟氏家族
一、牟氏家族源流考
二、牟氏家族的兴旺与扩张
三、墓地、族谱与祠堂
四、当下的家族文化重建
第四章 村落文化:现实面对历史的尴尬
第一节 村落学校教育的变迁
一、早期的学校教育
二、新中国成立后和集体化时代的学校教育
三、当今乡村学校的萎缩
四、村民教育状况的粗略统计
……
第五章 日常生活:信仰与习俗
第六章 结语:村落文化传统及其思考
附录一 牢记过去苦珍惜今日甜
附录二 这里永远是春天
附录三 乡村文化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第二节 村庄的传说与记忆 一、“牟家疃”村名的由来 牟家疃,顾名思义,即牟氏家族的疃,疃就是村庄的意思。其实,四百多年前,牟家疃村不是这个名字,而是“杨刘村”,杨姓和刘姓为村中大户。后来刘姓兴旺,时称万马刘家,杨姓被挤走,迁至东南处建杨家村,后称南榆疃。那么,“杨刘村”是怎么变成“牟家疃”的呢? 明洪武三年(1370),湖北省公安县籍人牟敬祖,奉朝廷圣命来到山东登州府栖霞县出任主簿,因替南榆疃杨家平反了一件冤假错案,有恩于杨氏,卸任后便被杨氏接到家中居住了两个多月。正欲启程,却一病三年,花光了所有积蓄,无钱归楚,便落户南榆疃,遂成为公安籍牟氏家族一世祖先。此后,牟敬祖靠给杨家看山、开荒种点地,砍柴卖柴为生。后来,杨家把女儿许配给牟敬祖的孙子牟进,生子牟庆,待长大成人,一家三口迁到了杨刘村。因家境贫寒,没有文化,此后一连四代人,全部沦为万马刘家的佃户。七世牟时俊,生八子,他看到子孙兴旺,感到牟家有望,便想振兴家族。过去人们相信“要想家族好,需把风水找”。牟时俊找风水先生寻到一块风水宝地——涝洼都子,这块地本来是刘家的,牟时俊是刘家的羊倌,他以自己已经给刘家当了几十年的羊倌为由,向刘老太爷求情给在刘家做了一辈子老妈子的母亲要一块葬身之地,于是牟刘两家立了“出让”契约,“涝洼都子”归于牟家。母亲去世后,牟时俊就把她葬在那里。后来,刘家才知道牟时俊把他家的风水宝地弄走了,于是,起诉到县公堂,说牟家抢占了他的土地做茔地。县官每次过堂,均不等验契约,就判牟时俊迁坟,不迁就打板子。但牟时俊始终不认输,死活不迁坟。为了防备刘家掘坟,牟时俊又在坟旁搭起了一间小屋住了下来,昼夜看护。两家的官司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将近十年。 据说,新任的知县会看麻衣相,他看到牟时俊相貌堂堂,有贵人之相,再想十年来牟时俊屡判屡不服判,认定此人不可等闲视之。另外,新知县又收受了牟时俊一件传说是成精的山老鼠做的棉袄领子。这样重审此案,结论就不再是牟时俊抢占刘家的土地,而是刘家转让的,并且验了契约。 牟刘两家官司结束,知县告诉牟时俊,他的儿子多有官相,应教子读书,方能兴家。牟时俊把全家20余口人,除了幼儿以外,划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以妻子李氏为首,带领四个儿媳妇,以织布为业,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老四牟道远看到父亲年老不能干活了,便决定自己弃儒,协助完成做工,确保全家人的生活,实现父亲的读书兴家的宏伟计划。第二组,其他兄弟七人还有几个子侄,共计十余人,由老大牟道南做教师。就这样,牟道南一边自学,一边教着六个兄弟和众子侄在家中开起私塾,发奋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