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换种方式品红楼-红楼梦里的那些人

封面

作者:刘清滢编著

页数:351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4853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换种方式品红楼:红楼梦里的那些人》为四大名著丛书之一。立足于捍卫终典、忠实原著。以终典人物串连终典事迹。如此更真实地把握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和人物命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换种方式品红楼:红楼梦里的那些人》系统总结了最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目录

丛书序言
第一部分 风流冤家
木石前盟贾宝玉与林黛玉
通灵宝玉与木石前盟
黛玉进京
宝黛初见
黛玉含酸
误剪香囊
冷香暖香
俏语谑音
宝玉悟禅
共读西厢
遭人打趣
葬花吟
辩白“金玉”
冤家聚头
心迷诉肺腑
旧帕惹出相思病
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
悲题五美吟
桃花诗与柳絮词
凹晶馆联诗
噩梦连恶疾
颦卿绝粒
心病心药治
布疑阵妄谈禅
失玉成疯癫
凤姐设谋
黛玉迷本性
焚稿断情
黛玉之死
宝玉伤悼
金玉良缘1:贾宝玉与薛宝钗
金玉相见
双敲扇机
绣鸳鸯逢梦
互剖金兰语
宝玉提亲
宝钗出闺
复得通灵
宝玉出家
金玉良缘2:贾宝玉与史湘云
阴阳金麒麟
啖鹿肉对雪联诗
醉眠芍药
湘云守寡
第二部分 群芳谱
第三部分 贾府的爷们
第四部分 其他

节选

  辩白“金玉”  话说黛玉宝玉二人重又和好后,一起到王夫人房中闲话,宝钗当时也在,为黛玉吃药的事,三人又暗里打了官司。正到吃饭时间,贾母房里丫头来叫宝玉和黛玉。黛玉只管拉了那丫头就走,说宝玉不吃饭。  宝玉一时面子上挂不住,就说要和王夫人宝钗等人一起吃饭。宝钗笑着让他走吧,林妹妹心里不自在呢。宝玉回答说:“理她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吃过饭,宝玉记挂着黛玉,忙忙地要茶漱口,探春等人笑他吃饭也这么忙碌。宝钗知道他的心思,笑着叫他快吃了饭瞧林妹妹去。宝玉急忙出来,碰巧被凤姐叫住有事,耽误了好大一会儿工夫。  等到了贾母处,只见黛玉在弯腰裁剪什么,也不理宝玉。有个、r头说那块绸子角儿还要熨一熨,黛玉说:“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听了,只是纳闷。只见宝钗探春等也来了,宝钗笑着说为说吃药的事,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林黛玉道:“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宝玉便催宝钗去陪老太太抹骨牌。宝钗笑着说自己难道是为抹骨牌才来了,说着便走了。林黛玉仍是不理宝玉,这时有人请宝玉出去。  宝玉与人吃酒回来,问袭人家中有何事,说是元妃赏了端午儿的节礼,宝玉得的礼同宝钗一样,黛玉和迎春等人一样。宝玉奇怪是不是传错了,袭人说没错。宝玉就把自己的东西让人送给黛玉,凭她挑,丫头回来说黛玉不要。等宝玉见了黛玉,问她为何不要。黛玉因说自己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宝玉便说,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自己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又说自己心里的事也难对黛玉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说着就立誓。林黛玉叫他也不用说誓,知道他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宝玉说是她多心,自己并不是那样。  宝玉黛玉二人正说话,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装作没看见。没想到在贾母处又遇见宝玉。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话,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天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着来问,要瞧瞧她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得肌肤丰泽,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想这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能摸一摸。正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细看宝钗,比起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给他,他也忘了接。  宝钗不好意思,丢下串子回身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问她怎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笑着说自己原本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问呆雁在哪里。林黛玉说:“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正打在眼上,宝玉“哎哟”一声吓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她看,不想失了手。”  宝玉想说什么,又不好说,讪讪地回去了。一场“金玉”事件就这样欲了未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换种方式品红楼-红楼梦里的那些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9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