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钟志金等
页数:38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60040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发展创新研究包括保护、传承和创新三个层面。保护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传承是文化延续的保证,而创新是发展和前行的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发展创新研究系列丛书”牢牢把握“传统”与“现代”这一时代主题,涵盖了上述保护、传承和创新三方面内容,对当代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钟志金,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作品《新家》等先后入选1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国际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艺术机构主办的全国性画展上三次荣获“金牌奖”;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艺术机构以及欧美等国家的艺术团体和收藏家收藏;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等专题集册中。多年来,在教学之余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艺术创作以及国际时尚文化考察与艺术交流,在艺术、社科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出版《民族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等学术专著5部。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受到北京市政府表彰,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所指导的学生设计作品多次入围“中国国际时装周”等服装行业设计大赛决赛,并获3项“杯赛”金奖。 张彬,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北京市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北京油画学会会员,现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钟志金教授攻读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时尚文化研究及艺术创作。著有《水灵魂一一醉在西双版纳的日子》,在艺术类核心期刊等杂志上发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美术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国际性》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一以飞天艺术风格的演变为例》等论文5篇。2006年举办个人展览《原野中的舞者》,作品《曼打鸠系列》等屡次参展并发表。 李雅洁,现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钟志金教授攻读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时尚文化研究及艺术创作。以时尚文化为背景的艺术创作《葡萄园》被CCTV-5(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前卫》栏目报道;《三种状态》、《奢侈品No.10》等多幅作品分别入选广州798开幕展、天津市“维度中国——人与社会”展、“探索与发现-2011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新人展”、“探索与发现-2013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新人展”。
本书特色
服装,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归人感性的范畴,但从事和发展这一感性的事业,更多的是需要以极大的理性去感知、推动和经营。钟志金、张彬、李雅洁专著的《民族文化时尚创意(中国服装品牌建设中央民族大学特色教材)》这本著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从理性的角度最为详尽地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业发展轨迹的学术著作之一。凡是关注中国服装发展历史和中国服饰文化的人,可以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面对作者将中国服装近年的发展脉络如此鲜亮地展现在你面前,应当能够从中感知到文明发展的轨迹并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当全社会对改革开放乃至中国5000多年以来的服装文化发展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服饰文化才有可能真正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蝶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而真正成为世界主流服饰文化的重要一翼。
目录
一、当代中国“服装制造大国、服装品牌弱国”的现状
二、打造顶级品牌是中国服装品牌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服装品牌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与文化自觉
四、“民族文化·时尚创意”与产业链建设是建设品牌强国的根本
五、建设服装品牌强国,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品
第一章 民族文化的演进对中国服装品牌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中华多元民族文化及其精髓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华多元民族文化的内在精髓
第二节 中华服饰文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精髓的载体
三、多元服饰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载体
第三节 中华服饰文化的演进、创新对品牌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中华服饰文化在人类初始时期的形成与创造发展
二、早期民族服饰从原始材质及工艺到剪裁型的形制的演进
三、春秋战国时期胡服骑射所产生的服饰形式的创新
四、胡、汉、鲜卑服饰在秦汉三国魏晋时期的交融与创新
五、大唐自由开放环境下的民族服饰演变与时尚之风
六、宋、辽、金、元时期的民族服饰与创新风潮
七、明、清的服饰演进与民国初期旗袍的诞生
八、中华服饰文化历史的演进、创新对当今服装品牌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中西多元服饰文化特点与神韵对中国服装品牌建设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下中华服饰文化的神韵
二、西方“以人为本”观念下的服饰文化特点及神韵
三、中西传统服饰观念与服饰神韵对中国服装品牌建设的启示
第二章 多元民族文化与时尚创意支撑中国服装品牌建设
第一节 古今流行时尚在中国服装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一、人类自古已然的流行时尚
二、“新文化运动”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服饰的时尚变迁
三、在改革开放后“全盘西化”的背景下了解“民族文化·时尚创意”的意义
四、当今国际时尚特点为中国服装品牌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五、“全盘西化”与西方流行时尚给中国服装业带来的关注点
六、流行时尚带给中国民族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思考
第二节 多元民族文化与时尚创意的有机融合是服装品牌建设的成功之本
一、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原创服装品牌建设的灵魂
二、从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隅体悟中华服饰文化与时尚创意的历史脉动
三、民族文化与时尚创意有机融合是服装品牌建设的成功之本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与时尚创意支撑服装品牌走向世界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全球服装创意的无限源泉
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吸收、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进行创新的天性秉赋
……
第三章 民族文化与时尚创意产业推动中国服装品牌建设
第四章 用“中国的·国际的”视野与胸怀建设服装品牌强国
后记
节选
在中国汉代的《礼记·内则》中即有“男女不通衣裳”的规定。唐代以前,由于受胡服的影响,曾出现没有绝对服从这一礼规而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女着男装则还未曾有过。在唐代,由于民族大融合,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开放,其时北方边地和西域马上民族粗犷的性情以及英武的装束,对女性着装意识产生了一种渗透式的影响,营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因此,女着男装蔚然成风。玄宗开元初,《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女着男装之风。在《新唐书·李石传》中还有“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的记录。《新唐书·五行志》记录了“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日:‘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太平公主这种举动可能出于恃宠撒娇,但却说明了女着男装不仅仅只是出现在民间,也同样出现在了宫廷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的风气之盛。 在唐开元、天宝年间,“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长安及洛阳等地穿胡服之风最盛,其时饰品也独具异邦色彩。我们从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墓的墓室画中及出土的女俑身上,以及陕西省境内的其他唐墓中都可看到这种带饰:其样式多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足登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与男子装束几乎无异。反映出这种风尚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已经盛行。穿紧身胡服参加社交活动在当时的官民之中已为时尚,一些士大夫的妻子也竞相效仿,甚至索性就直接穿起丈夫的胡服招摇过市。因此,在《中华占今注》中有“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的记载。 大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开放的朝代,外来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很大,但必须指出的是,当时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是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唐代的纺织材料与工艺特点,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布局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伸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同时融合外来服饰的精髓。皮革材质制作的胡服、用羊皮或小牛皮制作的浑脱帽产地遍及全国,在产量、质量上均超过之前各代,新颖富丽的唐代丝、棉织品等服饰材质成为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选择;并且唐代服饰的装饰图案多为写生的花、草、鱼、虫,以表现自由自在、饱满、华美、圆润之寓意,除此以外,也有传统的龙、风图案用作服装装饰,表现皇权神授的思想。所以胡服流入中原后服装材质即改用有图案的丝棉织品,而风格也由粗犷转为细腻,如此唐人以博采各国文化的态度,将胡服之优势与本国服装的特点融会贯通,推出了无数新奇美妙的服装,为中国服装史谱写了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绚丽多姿,使服饰、图案的华贵之美达到了历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唐代服装的辉煌正是唐代开放又开明的思想环境和自由、宽容的社会环境,以及唐代人以承前与开拓的意识对外来服装博采众长、合理借鉴、勇于创新的结果。以上诸种原因,造就了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时尚之风。 中国唐代服装的辉煌不仅伴随丝绸之路远播西亚、欧洲,还光耀亚洲现今的越南、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的绝大部分地方。现今的日本与韩国等地的人民早在隋唐时代起,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装,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日本的奈良时代,大唐的时尚之风已吹遍亚洲的许多国家,日、韩等国家均以模仿唐朝的服装和穿戴方式为时尚。可以说,唐代服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正应了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说。唐代服饰是“民族文化·时尚创意”的典范之一,为我们当今以“中国的·国际的”视野与胸怀建设服装品牌强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良好范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