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丰 龙博 著 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478700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汉机织汉锦:老官山提花机及尼雅“五星锦”的复原研究
内容简介
2012年年底成都老官山西汉墓中出土了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是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提花机模型,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机实证。1995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在新疆尼雅墓地出土,堪称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也是目前所知织造难度最大的汉锦。本书述及的“汉机织汉锦”项目基于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展开研究,并运用这类一勾多综提花织机的织造技术复制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等汉锦实物,从而完整还原汉代提花织机及其提花织造技术体系。
作者简介
赵丰,博士/研究员/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求是特聘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执委、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纺织科技史和丝绸之路艺术史等研究。曾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等进行客座研究和开展交流合作。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独著和主编《中国丝绸艺术》《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织绣珍品:图说中国丝绸艺术史》《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寻找缭绫:白居易诗与唐代丝绸》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中国丝绸艺术大系”。
龙博,副研究馆员/在读博士,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从事传统纺织工艺和纺织科技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传统纺织机具复原与古代纺织品复制等方面,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中国纺织通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纺织》《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和A World of Looms:Weaving Technology and Textile Arts等。先后主持重大课题3项,其中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本书特色
1.与国内外同类书相比,本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提升。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汉代织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且首次对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进行了全方位的复原研究,还成功复制了尼雅“五星锦”,展现了汉代提花织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2.本书插图精细绘制或呈现,准确反映了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插图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纺织技术。书中许多插图是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绘制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作为传统纺织工艺复原全链条研究的典型案例,本书从具体实物、机械原理、织造技术到工艺重建,对整个纺织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的出版,对于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纺织文化、提升中国纺织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纺织学科的教学资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各种天然纤维都有使用,特别是蚕丝的发明以及丝绸生产技术,在世界纺织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早在4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骨针,具备了缝制和编织的基本条件。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原始腰机。到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了踏板织机和提花织机。中国的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地,为世界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纺织文化的丰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机”在中国语言中的含义,最初是“织机”,后来就成为所有机器的通称,而且成为机智、机敏的代言词。这其实是对织机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地位的最高评价。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丝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非常活跃,百家争鸣,手工艺制作空前发展。汉代初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农桑,轻徭薄赋,鼓励人口增殖和土地开垦,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经济的重要方面,纺织业在战国秦汉时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长安城里的未央宫内设有东、西织室,主要织作以供郊庙之服,一年花费达五千万钱。此外还有御府尚方织室,生产锦绣纨绮等各种高档织物。在黄河下游的丝绸织绣生产重地齐鲁也设有官营作坊。齐郡设有三服官,作工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在民间,织绣生产量也十分巨大。巴蜀更以织锦而著称,汉代杨雄的《蜀都赋》中提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紌繏缘卢中,发文扬采,转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