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宋朝的祛魅

封面

作者:吴铮强 著

页数:312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2201389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宋朝的祛魅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讨宋朝历史、文化成就及宋代政治为中心,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对宋朝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与祛魅,对传统史学中将宋朝单一化、理想化的历史叙述进行多元化的讨论。书中不仅讨论了宋朝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如皇权斗争、士大夫政治地位的变迁,还涉及了王安石变法、理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重要议题。作者提出运用“文本与书写”的研究方法,以揭示历史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复杂联系。本书为理解宋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如何客观评价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作者简介

吴铮强,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社会科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体论者。

相关资料

“赵宋造极论”辨a

一、造极说与新宋学

近年来,谈论宋史者好引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 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之语以抬高宋朝的历史地位。然 而陈氏此语是从探讨中国学术复兴的角度提出,与宋 朝历史地位之议题实有隔阂。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语出自邓 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他认为学术兴衰本是历 史常事,正如儒学在唐末五代衰微至极,但宋人援佛 入儒,儒学以理学(新儒学)的形式再次复兴,据此

a 原题《“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辨》,原载个 人公众号“寻宋”,2021年10月12日;澎湃新闻网·私家 历史,2021年10月23日。

相信中国学术在近代衰微之后“终必复振”。由于坚 信中国学术复兴之路必将参照宋学模式,“将来所止 之境,今固未敢断论,唯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 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陈寅恪进而推论宋史 研究对于复兴中国学术必有裨益,这才让他在为邓广 铭的宋史研究论著撰序时提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 于赵宋之世”的论断。“赵宋造极论”辨a

一、造极说与新宋学

近年来,谈论宋史者好引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 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之语以抬高宋朝的历史地位。然 而陈氏此语是从探讨中国学术复兴的角度提出,与宋 朝历史地位之议题实有隔阂。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语出自邓 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他认为学术兴衰本是历 史常事,正如儒学在唐末五代衰微至极,但宋人援佛 入儒,儒学以理学(新儒学)的形式再次复兴,据此

a 原题《“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辨》,原载个 人公众号“寻宋”,2021年10月12日;澎湃新闻网·私家 历史,2021年10月23日。

相信中国学术在近代衰微之后“终必复振”。由于坚 信中国学术复兴之路必将参照宋学模式,“将来所止 之境,今固未敢断论,唯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 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陈寅恪进而推论宋史 研究对于复兴中国学术必有裨益,这才让他在为邓广 铭的宋史研究论著撰序时提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 于赵宋之世”的论断。

换言之,陈寅恪“造极论”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学术演进呈现规律性的兴衰更替→华夏文化在五代衰 极之后“造极于赵宋之世”→近代学术复兴理当参照 宋学→因此有必要研究宋史。这就意味着“造极论” 只是陈氏论证其学术取向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且是撰 序时的借题发挥,并非陈氏立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因此试图理解陈氏的“造极论”,关键在于剖析陈氏 的“新宋学”立场,舍此而抽象地讨论“造极论”, 势必流于空洞。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遭受重创,如 何重建中国学术是摆在民国学人面前重大而迫切的 问题。时人提出种种方案,又以陈寅恪之“新宋学”

立意最高而彪炳史册。陈氏对“新宋学”的构想,今 人多有勾勒(罗志田、王东杰、桑兵、侯宏堂)。 概而论之,陈氏以儒家伦理(《白虎通义》三纲六 纪之说)为核心理念(或曰超验价值、抽象理想、 idea),在坚持民族文化本位的同时,强调吸纳外来 之学说(西学)。这样的学术复兴方案之所以被称为 “新宋学”,是因为陈寅恪把宋学的儒家立场视为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又将援引佛教思想视为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进而力图遵循宋学的模式 寻求中国学术的复兴,“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 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 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本书特色

一部深入探讨宋朝历史与文化的学术著作

著名历史学者,浙江大学博导吴铮强教授,透过重重历史迷雾,多角度对宋朝进行解读与祛魅。

多个维度切入,展现历史叙述的多元化路径。
透过名家论著,以新视角重构传统历史表达。
呈现寻宋之旅,探寻真实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目录

“赵宋造极论”辨 001

宋朝宫廷政治概述 010

王安石理财说献疑 018

宋朝士大夫政治祛魅 028

宋元转型论解构 048

宋朝的两张面孔 053

理学的党争史与政治文化史
——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一 065

理学政治理想及其现实处境
——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二 093

“祖宗之法”的虚与实
——评邓小南《祖宗之法》 110

君主的生活与政治的动力
——评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123

权力与书写的游戏
——评李超《南宋宁宗朝前期政治研究》 152

徽宗四碑:赵佶是政治家还是艺术家?
——从伊沛霞《宋徽宗》谈起 167

苦苦过活的地方士人
——评《南宋吉州的士大夫与宗族、地域社会》… 185

历史的盗梦空间
——《文本与书写》出版感言 195

寻宋的意味 204

宋朝历史遗迹的四种类型
——对寻宋之旅的一点归纳 230

作为宋代文化遗产的西湖十景 254

附录:冷眼看宋朝: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在“盗梦
空间”的第几层梦境?
——《南方周末》对吴铮强的专访 273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宋朝的祛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