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法理学

封面

作者:时显群

页数:284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20475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中的一本,本书跳出了中国法理学教材的视野,借鉴国外法理学教材的成功经验,体现国际化趋势。同时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
在编写时,本书也注重内部体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关系,避免重复和疏漏。在进行横向阐述的同时,进行了足够的纵向关注,以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法理学基本知识、基本问题、基础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理论学说、流派思潮为拓展思路。
同时,本书还按照法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性,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实用,便于学生自学。是一本很适合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教科书。

本书特色

时显群编著的《法理学(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共包括五篇十七章,其中第一篇“法学引论”包括法律与情理一章;第二篇“法学导论”包括三章,内容涉及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法学的历史 、西方法学流;第三篇“法的本体论”包括六章,内容涉及法的概念与要素、法的形式与效力、法律体系、法律责任、法的范畴、法律关系等;第四篇“法的价值论”包括三章,内容涉及法的价值、公平与效率价值、秩序与自由价值;第五篇“法的运行论”包括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两章;第六篇“法的关联论”包括法与社会、法与文化两章内容。

目录

第一篇 法学引论

第一章 法律与情理

第一节 情理的涵义及其与法理的关系

第二节 法律与情理的冲突及其处理

第三节 对法律实证主义关于法律与情理关系的评析

第四节 在审判实务中运用情理的积极意义

案例评析

复习题

第二篇 法学导论

第二章 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法学体系及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复习题

第三章 法学的历史

第一节 西方法学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法学的历史

复习题

第四章 西方法学流派

第一节 自然法学派

第二节 分析法学派

第三节 社会法学派

第四节 经济分析法学派

复习题

第三篇 法的本体论

第五章 法的概念与要素

第一节 法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要素

复习题

第六章 法的形式与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第二节 法的分类

第三节 法的效力层次

复习题

第七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复习题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与构成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抗辩事由

复习题

第九章 法的范畴

第一节 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权利与权力

第三节 法治与人治

第四节 良法与恶法

复习题

第十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复习题

第四篇 法的价值论

第十一章 法的价值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 人权——法的终极价值

第三节 正义——法的核心价值

复习题

第十二章 公平与效率价值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第二节 法的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复习题

第十三章 秩序与自由价值

第一节 法的秩序价值

第二节 法的自由价值

复习题

第五篇 法的运行论

第十四章 法的创制

第一节 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

复习题

第十五章 法的实施

第一节 执法

第二节 司法

第三节 法律解释

复习题

第六篇 法的关联论

第十六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法与政治

第二节 法与经济

第三节 法与科学技术

复习题

第十七章 法与文化

第一节 法与传统

第二节 法与道德

第三节 法与宗教

复习题

节选

时显群编著的《法理学(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共包括五篇十七章,其中第一篇“法学引论”包括法律与情理一章;第二篇“法学导论”包括三章,内容涉及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法学的历史 、西方法学流;第三篇“法的本体论”包括六章,内容涉及法的概念与要素、法的形式与效力、法律体系、法律责任、法的范畴、法律关系等;第四篇“法的价值论”包括三章,内容涉及法的价值、公平与效率价值、秩序与自由价值;第五篇“法的运行论”包括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两章;第六篇“法的关联论”包括法与社会、法与文化两章内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法理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6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