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光华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页数:232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1131470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光华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著名公考专家李进主编。本书以最新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为核心,以考试真题为样本,从上海市的考试实际出发,深度探究申论命题趋势;以彻悟申论命题思路为目标,深入讲解上海市申论真题,点拨解题关键,警示作答误区;探究性预测上海市申论命题方向;前瞻性创新情境模拟试题实战预测,快速提升应试能力。
作者简介
华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研究中心汇集多位从事公务员考试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以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在公务员考试研究方向、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敢为先锋,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李进,多年从事公务员考试研究工作,此行业的领军人,曾创立公考秒杀概念,大大提高了考生的解题速度。
本书特色
本书以最新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为核心,以考试真题为样本,从上海市的考试实际出发,深度探究申论命题趋势;以彻悟申论命题思路为目标,深入讲解上海市申论真题,点拨解题关键,警示作答误区;探究性预测上海市申论命题方向;前瞻性创新情境模拟试题实战预测,快速提升应试能力。
目录
第一章直观认识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考试历史概述()
一、申论词义辨析及内涵界定()
二、申论与策论辨析()
第二节申论考试大纲解读()
一、国考申论新大纲()
二、沪考申论新大纲()
三、申论考试的本质()
第三节申论考试阅卷标准()
一、申论考试阅卷的形式()
二、申论考试阅卷的标准()
第四节申论考试误区分析()
一、误解申论考查目标,以为能力考核无需准备()
二、误解申论写作形式是一般的写作,迷信模版和范文()
三、误解申论复习的重要性,轻视答题技巧()
四、误解申论考试的出题,期望通过猜题而取胜()
第五节2014年上海市申论考试的命题规律与趋势分析()
一、取材的政策性()
二、材料的综合性()
三、命题的针对性()
第二章全面透视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考试真题示例()
第二节申论考试的主题()
第三节申论考试材料来源()
第四节申论考试题型分析()
一、考试题型特征及变化趋势()
二、概括题()
三、分析题()
四、对策题()
五、特殊题型()
六、论述题()
第三章深入理解给定材料()
第一节给定材料的组织()
第二节给定理解材料的信息()
一、宏观信息()
二、微观信息()
第三节微观信息的理解()
一、现象()
二、问题()
三、原因()
四、对策()
第四节复杂材料的阅读()
一、分句踩点法()
二、多句归纳法()
第五节宏观信息的理解()
实例分析一()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申论
第四章解题策略之概括题()
第一节内容概括题()
实例分析一(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一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一题)()
实例分析四(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三题)()
实例分析五(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六(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四题第一问)()
第二节问题概括题()
实例分析一(2011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一题第一问)()
本章小结()
第五章解题策略之分析题()
第一节综合分析题()
态度观点类
实例分析一(2009年国考申论·第二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国考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经验教训类
实例分析一(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二(2011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二题)()
评价标准类
实例分析(2008年浙江省公考·第二题)()
第二节关键词句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四(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二题)()
实例分析五(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二题)()
实例分析六(2010年国考省级·第一题第二问)()
第三节判断正误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09年上海市公考·第一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一题)()
第四节关系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10年北京市公考·第三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四题)()
第五节其他类型分析题()
名词解释类
实例分析(2007年国考申论·第三题第二问)()
标题分析类
实例分析(2008年天津市公考·第二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解题策略之对策题()
第一节提出对策题()
实例分析一(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四(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五(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六(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第二节评价对策题()
实例分析一(2009年国考申论·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二(2008年国考申论·第二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解题策略之应用文题()
第一节行政公文()
一、命令(令)()
二、决定()
三、公告()
四、通告()
五、通知()
六、通报()
七、议案()
八、报告()
九、请示()
十、批复()
十一、意见()
十二、函()
十三、会议纪要()
第二节事务公文()
一、报告类公文()
二、计划类公文()
三、宣传类公文()
四、书信类公文()
五、讲话类公文()
六、申请答复类公文()
七、其他类公文()
第八章方法策略之论述题()
第一节题型概述()
一、论述题的基本概述()
二、论述题的评分标准()
三、论述题的核心要求()
第二节论述题的主旨与命题()
一、论述题的话题()
二、论述题的观点()
三、论述题的标题()
第三节论述题的结构与谋篇布局()
一、常用结构介绍()
二、实战谋篇布局()
第四节论述题微观写作技巧()
一、引出话题()
二、提出问题或争议()
三、分析问题()
四、提出核心观点(主旨句)()
五、展开对策()
六、结尾()
七、行文规范与技巧()
第五节行文示范与总结()
第六节常见问题汇总()
第九章申论热点精读()
第一节申论考试热点概述()
一、给定材料与热点的关系()
二、申论写作与热点的关系()
三、申论所考查热点的特征()
第二节申论基础热点精要()
一、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节最新考试热点预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扩大内需()
三、加快建设上海“四个中心”()
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五、发展现代农业()
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发展现代服务业()
九、统筹城乡发展()
十、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十二、农民工问题()
十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四、促进低碳发展()
十五、建设生态文明()
十六、营造生态绿色家园()
十七、创建智慧城市()
十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十九、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二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一、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二十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十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二十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十五、打造著名旅游城市 ()
二十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十七、调控物价()
二十八、教育改革()
二十九、医疗改革()
三十、保障住房()
三十一、扩大就业()
三十二、完善社会保障()
三十三、老龄化与社会养老()
三十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十五、建设创新开放新浦东()
三十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附录考生答疑()
第一节申论考试历史概述()
一、申论词义辨析及内涵界定()
二、申论与策论辨析()
第二节申论考试大纲解读()
一、国考申论新大纲()
二、沪考申论新大纲()
三、申论考试的本质()
第三节申论考试阅卷标准()
一、申论考试阅卷的形式()
二、申论考试阅卷的标准()
第四节申论考试误区分析()
一、误解申论考查目标,以为能力考核无需准备()
二、误解申论写作形式是一般的写作,迷信模版和范文()
三、误解申论复习的重要性,轻视答题技巧()
四、误解申论考试的出题,期望通过猜题而取胜()
第五节2014年上海市申论考试的命题规律与趋势分析()
一、取材的政策性()
二、材料的综合性()
三、命题的针对性()
第二章全面透视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考试真题示例()
第二节申论考试的主题()
第三节申论考试材料来源()
第四节申论考试题型分析()
一、考试题型特征及变化趋势()
二、概括题()
三、分析题()
四、对策题()
五、特殊题型()
六、论述题()
第三章深入理解给定材料()
第一节给定材料的组织()
第二节给定理解材料的信息()
一、宏观信息()
二、微观信息()
第三节微观信息的理解()
一、现象()
二、问题()
三、原因()
四、对策()
第四节复杂材料的阅读()
一、分句踩点法()
二、多句归纳法()
第五节宏观信息的理解()
实例分析一()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申论
第四章解题策略之概括题()
第一节内容概括题()
实例分析一(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一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一题)()
实例分析四(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三题)()
实例分析五(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六(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四题第一问)()
第二节问题概括题()
实例分析一(2011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一题第一问)()
本章小结()
第五章解题策略之分析题()
第一节综合分析题()
态度观点类
实例分析一(2009年国考申论·第二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国考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经验教训类
实例分析一(2010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二(2011年国考申论省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三(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二题)()
评价标准类
实例分析(2008年浙江省公考·第二题)()
第二节关键词句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三题第一问)()
实例分析四(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二题)()
实例分析五(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二题)()
实例分析六(2010年国考省级·第一题第二问)()
第三节判断正误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09年上海市公考·第一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一题)()
第四节关系分析题()
实例分析一(2010年北京市公考·第三题)()
实例分析二(2010年上海市公考·第四题)()
第五节其他类型分析题()
名词解释类
实例分析(2007年国考申论·第三题第二问)()
标题分析类
实例分析(2008年天津市公考·第二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解题策略之对策题()
第一节提出对策题()
实例分析一(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二题)()
实例分析二(2012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三(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四(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五(2011年上海市公考b类卷·第四题)()
实例分析六(2011年上海市公考a类卷·第三题第二问)()
第二节评价对策题()
实例分析一(2009年国考申论·第三题第二问)()
实例分析二(2008年国考申论·第二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解题策略之应用文题()
第一节行政公文()
一、命令(令)()
二、决定()
三、公告()
四、通告()
五、通知()
六、通报()
七、议案()
八、报告()
九、请示()
十、批复()
十一、意见()
十二、函()
十三、会议纪要()
第二节事务公文()
一、报告类公文()
二、计划类公文()
三、宣传类公文()
四、书信类公文()
五、讲话类公文()
六、申请答复类公文()
七、其他类公文()
第八章方法策略之论述题()
第一节题型概述()
一、论述题的基本概述()
二、论述题的评分标准()
三、论述题的核心要求()
第二节论述题的主旨与命题()
一、论述题的话题()
二、论述题的观点()
三、论述题的标题()
第三节论述题的结构与谋篇布局()
一、常用结构介绍()
二、实战谋篇布局()
第四节论述题微观写作技巧()
一、引出话题()
二、提出问题或争议()
三、分析问题()
四、提出核心观点(主旨句)()
五、展开对策()
六、结尾()
七、行文规范与技巧()
第五节行文示范与总结()
第六节常见问题汇总()
第九章申论热点精读()
第一节申论考试热点概述()
一、给定材料与热点的关系()
二、申论写作与热点的关系()
三、申论所考查热点的特征()
第二节申论基础热点精要()
一、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节最新考试热点预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扩大内需()
三、加快建设上海“四个中心”()
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五、发展现代农业()
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发展现代服务业()
九、统筹城乡发展()
十、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十二、农民工问题()
十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四、促进低碳发展()
十五、建设生态文明()
十六、营造生态绿色家园()
十七、创建智慧城市()
十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十九、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二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一、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二十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十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二十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十五、打造著名旅游城市 ()
二十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十七、调控物价()
二十八、教育改革()
二十九、医疗改革()
三十、保障住房()
三十一、扩大就业()
三十二、完善社会保障()
三十三、老龄化与社会养老()
三十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十五、建设创新开放新浦东()
三十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附录考生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