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寿南主编
页数:265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508074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国吴大帝孙权;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施肩吾;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两赴台湾任职的周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等。
本书特色
《富阳历史名人与台湾》一书,选定了开发台湾的一代雄主孙权、民间开发澎湖列岛第一人施肩吾、情牵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周凯以及著名文学家郁达夫5位历史名人,并制定篇目框架,邀请5位本土文史专家担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蒋寿南担任主编。
目录
三国吴大帝孙权
一、孙权生平略述
二、孙权文选
告天文
天子自序
大赦天下诏
封公孙渊为燕王诏
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吕蒙等
诏陆逊代顾雍为丞相
三、吴大帝孙权与台湾
四、吴主孙权的台湾情结
五、孙权开发夷洲
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施肩吾
一、施肩吾生平略述
二、施肩吾诗文
岛夷行
秋吟献李舍人
钱塘渡口
晓光词
湖边远望
送客南游
早春残雪
太羹赋(以宗本诚敬遗味礼为韵)
象樽赋(以观器礼肃为韵)
与徐凝书
五空论
识人论
座右铭
述灵响词序
养生辩疑诀
三、状元肩吾公墓记
四、浅谈施肩吾及其定居开发澎湖
五、对唐诗《岛夷行》的研究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两赴台湾任职的周凯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
节选
唐五代时期,“状头”也好,“状元”也好,都只是民间用语,政府不曾确认过一个“状头”或“状元”,也不重视具体名次,在正式文件里名次居前只是笼统称为“上第”、“高第”或“甲科”而已。 唐代状元在新、旧《唐书》中均有传记的只有16人。仅在《旧唐书》里有传记的2人;仅在《新唐书》里有传记的5人。三者去其重复共23人。这些人的传记无一例外的是,介绍出身时都没指出过是状元,或进士第一名,多数都只说“及进士第”、“进士擢第”、“擢进士第”或“擢进士”、“举进士”、“第进士”等。 可见,唐朝政府根本不重视进士的具体名次,大不了只偶尔强调一下某人名次居前。唐、五代,直至宋初的13科,政府都没在意具体名次,从来都没有确认过一个状元,只将新进士简单分为甲、乙两等。“状元”这个词创造出来之后,很长时间内也只在民间随便用,并不是政府的诏令用语。换言之,状元的名头并不比进士高贵多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皇帝怎么可能多此一举地“特恩钦赐状元”?更何况唐穆宗与唐敬宗这一类从来不以国事为重的昏君呢! 但是,称施肩吾为状元,在杭州地区却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那么,施肩吾的状元之名是怎么来的呢?猜想应该与宋以后出现的状元崇拜有关。 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可谓空前绝后。据专家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取士361人,年均数是唐朝的五倍,约为元代的三十倍,约为明代的四倍,约为清代的三、四倍。之所以出现“火热”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及第者采取的极大优待。如大中祥符八年,宋政府专以诏书形式规定了对状元的礼仪规格:自今第一人及第,宜令左右金吾司七人导从,许出两节,每御试,即预差在殿外抵候,永为定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