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诗性正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伦理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袁霞著 著

页数:200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520458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诗性正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伦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将伦理学引入文学研究, 尝试以跨学科的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 从责任伦理学、信任伦理学、关怀伦理学和生存伦理学几个方面出发, 分析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国家叙事、家庭叙事、动物叙事以及环境叙事, 展现其“诗性正义”的人文理念, 探讨人与人该如何相处, 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 社会将如何进步, 人类将如何发展。通过研究阿特伍德作品中的伦理思想, 本书意在促进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认同强化, 加强个体与社会间关系的维系, 推动良好社会秩序的确立。

作者简介

袁霞,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加拿大研究分会副会长;2011年加拿大外事部和国际贸易部“加拿大研究专项奖”(SACS)获得者,2023—2024年度“中加学者交换项目”(CCSEP)参与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性、生态、族裔:全球化时代的加拿大文学》《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和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一项,目前在研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拿大英语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研究”和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21世纪加拿大文学纪事与研究”。

相关资料

我相信诗歌是语言的核心,语言通过诗歌的表达得以更新,保持活力。我相信小说写作是社会团体道德感和伦理意义的护卫者……小说是为数不多的一种形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检验我们的社会,并非检验其特定的方面,而是检验其典型之处;通过它,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看清我们各自相处的方式,通过它,我们能够看清他人,评判自己。

——阿特伍德《读者的彼岸》

采访者尤其喜欢的问题是: 作家的“作用”是什么?作家“为”何而写作——是为证明上帝行事的正当性,为推进无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为见证自己的时代,或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仅仅是为挣点家用?作家在“为”谁写作——眼光敏锐的读者,受压迫和未被充分代表的人,灾后苟且偷生者,抑或寻找浪漫或幻想逃离世俗的冒险家?

——阿特伍德《波基斯页岩: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写作版图》

本书特色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为一个有着先锋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时代限制,其理论与创作具有世界影响力。虽然已有许多有关阿特伍德的研究著作问世,但本书依然能独辟蹊径:参考了努斯鲍姆的“诗性正义”概念,阐述阿特伍德在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公共生活中对民族与国家、女性与家庭、动物等非人类他者以及科技与环境等所秉持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作者将阿特伍德的伦理思想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既关注到阿特伍德各方面伦理学主张的内在联系,也关注到其伦理思想前后相继的变化与发展。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又将阿特伍德的思想与创作置于西方与东方的宏观坐标体系中,从而揭示其成就、影响。

目录

第一章 声音的印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性话语18

第一节 内心的召唤19

一、 艺术家的成长20

二、 词序/世界的秩序24

三、 向下的旅程32

第二节 外文本:自我的表演37

一、 来自官方办公室的声音38

二、 触网:虚拟世界的声音41

三、 书籍签售会上的声音47

第二章 民族与国家:责任伦理52

第一节 论加美关系54

一、 加美关系的“本土记录者”55

二、 “幸存女”与加拿大梦61

三、 从“交互民族主义”到“超民族主义”69

第二节 论加拿大内部关系75

一、 英裔与法裔民族矛盾75

二、 “缺场”的土著居民84

三、 多元文化中的移民和外国人93

第三节 “我们是谁”:民族身份话语转向106

一、 文化记忆与身份建构107

二、 加拿大性的重新界定119

第三章 女性与家庭:信任伦理132

第一节 两性关系的平等框架133

一、 谎言和欺骗134

二、 婚姻生活建构146

三、 女性对社会的参与155

第二节 家庭成员间的伦理责任164

一、 缺席的父亲165

二、 疏离的母女关系177

三、 道德捆绑下的姐妹情184

第三节 走出迷宫,面对困境194

一、 迷宫意象195

二、 诉说与倾听202

三、 见证衰老206

第四章 人类与动物:关怀伦理215

第一节 动物之“歌”217

一、 饲养场里的悲歌217

二、 表演场上的哭泣222

三、 捕猎场里的哀鸣227

第二节 现代废墟中的动物难民233

一、 实验室动物233

二、 餐桌上的动物239

三、 “被吞噬”的人类动物245

第三节 人与动物的再协商250

一、 动物的主体性251

二、 素食主义的悲悯257

三、 共生动物264

第五章 科技与环境:生存伦理270

第一节 濒危的世界272

一、 破碎的风景272

二、 毒物危机278

三、 气候变异283

第二节 自然之后291

一、 人文主义的困境292

二、 垄断资本的危险298

三、 技术的伦理局限303

第三节 绝境中的生存308

一、 遵循生命周期309

二、 学习自然之语314

三、 追寻诗意地栖居320

结语328

参考文献340

附录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主要作品出版年表373

前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父亲卡尔·E. 阿特伍德(Carl E. Atwood)是一位森林昆虫学家。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阿特伍德的孩提时代大多在魁北克北部的丛林里度过,并经常往返于渥太华与多伦多之间。也正因为如此,阿特伍德直到8年级才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教育,但她很小便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格林童话》(Grimm’s Fairy Tales)、加拿大动物故事、推理小说以及连环漫画。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阿特伍德的文学素养,她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尝试将自己丰富的想象诉诸笔端。阿特伍德从6岁起便着手写剧本和诗歌,到16岁时,她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便于1957年申请进入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学习,师从文学大师杰·麦克弗森(Jay Macpherson)和文化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教授。在大学期间,阿特伍德积极撰写诗歌和论文,发表在学院的文学期刊《维多利亚学报》(Acta Victoriana)上。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诗性正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伦理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