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子今著 著
页数:236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2241539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芈八子:秦宣太后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的人物传记力作。《秦宣太后传》的主人公为秦代著名女政治家、秦宣太后“芈月”。书稿从战国历史大势、彼时诸国政治关系、联姻背景入手, 借助详实的材料和有条理的论述, 言之有物地考据了楚国出身的秦国女政治家“芈月”的平生经历、功绩, 以及其以女子身份终掌秦国大权的历史机遇和背景原因, 对有关这个人物的奇闻逸事、彼时彼世的历史风俗也做了详细而具体的叙述, 是一部扎实有料的历史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著作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名物丛考》《秦汉儿童的世界》《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
相关资料
宣太后的出身
宋人张九成《孟子传》说到战国时期三个大国即秦国、齐国、楚国“以谋强国”的情形与天下大势的关系,其中秦国和楚国的动态特别值得注意。
一位嫁到秦国的楚女,后来在秦国上层社会的政治争斗中胜出,甚至掌握了最高权力。在她执政的时代,秦国迅速崛起。秦远征军的凌厉攻势,使得东方各国视之为“虎狼”。秦人破城略地,进行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帝业的基础,为后来秦始皇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这样一个女人的故事,其实是真确的历史进程的写真。
她是秦国的宣太后。
楚国芈姓女子
宣太后芈姓,出身楚国。
关于“芈”,汉代字书《说文解字·羊部》 中,“芈” 仅次于“羊”字,排位第二:“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说“芈”字的本义,是羊的叫声。“芈”仿象“羊鸣”,大致与“牟”仿象牛的叫声意思相近。“芈”的原始字义,体现了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亲近关系。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出身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地方。他对“芈” 字的解说,应当大致符合古义。先秦人名有姓、氏。先秦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和后世的姓,如赵、钱、孙、李等,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而氏的数量比姓要多许多倍。1976 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器主世系有七世可考,前几世器物铭文末尾有“木羊”,后来改称微氏,就不再用“木羊”之称了。“木羊”应当也是与羊有关的名号。
宣太后的出身
宋人张九成《孟子传》说到战国时期三个大国即秦国、齐国、楚国“以谋强国”的情形与天下大势的关系,其中秦国和楚国的动态特别值得注意。
一位嫁到秦国的楚女,后来在秦国上层社会的政治争斗中胜出,甚至掌握了最高权力。在她执政的时代,秦国迅速崛起。秦远征军的凌厉攻势,使得东方各国视之为“虎狼”。秦人破城略地,进行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帝业的基础,为后来秦始皇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这样一个女人的故事,其实是真确的历史进程的写真。
她是秦国的宣太后。
楚国芈姓女子
宣太后芈姓,出身楚国。
关于“芈”,汉代字书《说文解字·羊部》 中,“芈” 仅次于“羊”字,排位第二:“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说“芈”字的本义,是羊的叫声。“芈”仿象“羊鸣”,大致与“牟”仿象牛的叫声意思相近。“芈”的原始字义,体现了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亲近关系。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出身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地方。他对“芈” 字的解说,应当大致符合古义。先秦人名有姓、氏。先秦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和后世的姓,如赵、钱、孙、李等,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而氏的数量比姓要多许多倍。1976 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器主世系有七世可考,前几世器物铭文末尾有“木羊”,后来改称微氏,就不再用“木羊”之称了。“木羊”应当也是与羊有关的名号。
关于楚人的生存环境,有早期于“草莽”“山林”艰苦创业的记录。《史记·楚世家》记载道:“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后来秦灭楚后,班氏家族被强行迁徙到北方游牧区与农耕区交界的地方,竟然以经营牧业的成就“致马牛羊数千群”,“以财雄边”。这一情形,可以使我们产生楚地芈氏可能早期曾经在“草莽”“山林”从事牧业生产的联想。
宣太后出身楚国。她在秦国的政治表现,自有早期得自楚国的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详尽考定这位女子具体的家世。然而从许多迹象分析,她不大可能是平民女子,而应当处于楚国社会的中上阶层。
秦、楚早期发展空间选择及二者的区域亲缘
秦国和楚国有特殊的关系,两国的发展路径也有相似之处。
来自东方的秦人最初的根据地在西汉水上游,今甘肃礼县境内。后来因畜牧业经营的优胜,秦人进入汧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又借助两周交替的契机,控制了关中平原西部,立国后逐步向东发展。
据清华简《楚居》透露的资料,有学者认为,曾经集结于今鄂西地区的楚人曾经也在秦岭南北活动,后来循丹江进入江汉平原,成就了建国事业。
秦人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获得早期发展的条件,又转向黄河流域。楚人可能也曾由长江流域进入黄河流域,后来则由丹江水系南下江汉。
秦国和楚国,前者在西面,后者在南面,曾经分别构成对中原国家的威胁。这两个后来成为天下强国的政治实体,早先都曾经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寻找最好的发展空间。黄河流域的渭水平原后来成为秦文化发育的基地,楚文化的创造者则选择了在长江流域的丹江江汉平原立足并求得发展。
“秦岭”和“楚山”
秦岭古称“南山”。这是以关中平原方位为基点的定位。《诗经》有关“南山” 的诗句,有的就是指这条山脉。《史记·周本纪》:“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所谓“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张守节《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 所 谓 “诗 人 歌 乐 思 其 德”,司 马 贞 《 索 隐》:“即《诗·大雅篇》 ‘笃公刘’ 是也。”可见秦人也使用“南山” 之称。《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秦始皇时代经营秦都咸阳新的宫殿区,营造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西汉依然称“秦岭” 为“南山”。《汉书·东方朔传》:“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这里所说的“南山”,就是后来所谓的“秦岭”。“秦岭” 确定得名,可能在魏晋以后。《 史记·周本纪》 “公季卒”,裴骃《集解》:“皇甫谧曰:‘葬鄠县之南山。’”可见西晋时仍使用“南山”之称。
史籍较早出现“秦岭”名称,见于著名的魏延北伐经子午道突袭长安的建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裴松之注引《魏略》写道,魏延计划率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南山”改称“秦岭”,当然与关中地方为秦人成功经营,成为秦文化的发展基地有关。
丹江水系在上游商州区有“大荆川”。流域内现今行政区划,依然有“大荆镇”“西荆”等行政单位。这里在方志资料中均显示为“楚山” “楚水”所在。《水经注·丹水》:丹水东南过上洛县南,“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太平寰宇记·山南西道九》,《明一统志》卷三二《陕西布政司》,乾隆《陕西通志》卷八《山川一》、卷一二《山川五》,《关中胜迹图志》卷二五《地理》均认同此说。似乎“楚山”“楚水”地名沿用至相当晚近的时代。
“楚山”“楚水”以及“大荆川”“大荆镇”“西荆”等地名,依稀保留了楚人活动的历史记忆。
秦楚“形亲之国”
秦国和楚国地域相邻,关系特殊。
《战国策·楚策一》:“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张仪说楚王:“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鲍本注:“其势当亲。”张仪还建议:“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史记·张仪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于是楚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开始与秦国亲近。所谓“形亲之国”,不仅表明疆域地理相邻,或许也是说民情亲近,而“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直接是在说姻亲。
与中原方向文明肇始较早、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古国不同,秦国和楚国都是被夏商文化重心地方长期边缘化的邦国。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后来成为宣太后的芈姓楚国女子出嫁秦国。
本书特色
秦汉史研究大家王子今最新力作
书写一位楚国女儿、秦国女主的家国和时代
辑录史料,考订史事
多重视角剖析宣太后政治成功的深层原因
目录
一 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
1.天下大乱,异端纷起
2.知识人的活跃
3.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
4.“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二 宣太后的出身
1.楚国芈姓女子
2.秦、 楚早期发展空间选择及二者的区域亲缘
3.“秦岭”和“楚山”
4.秦楚“形亲之国”
三 楚女的婚车
1.秦楚“辟远”“僻陋”的共性
2.从“秦晋之好”到秦楚结“亲”
3.武关道: 宣太后入秦线路
4.申包胥哭秦庭“山遥水远路三千”
5.商鞅封地与商鞅出使楚国的路线
6.武关道秦楚交通史
7.另一位著名楚女的北上道路
四 历史机遇和芈八子的表现
1.“芈八子”名号
2.后宫制度中“八子”的地位
3.八子者,妾媵之号
4.秦惠文王: 诸侯称“王”第一人
5.“智者不失时”
6.与楚交好
五 古史第一位“太后”
1.正说秦武王
2.“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3.“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
4.“惠文后”和“悼武王后”的命运
六 宣太后时代的秦国军事: “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1.《秦本纪》记录的宣太后时代秦扩张史
2.《六国年表》记录的宣太后时代秦扩张史
3.秦战争史的宣太后时代回顾
4.阏与之战
5.白起: 军事人才的识拔
6.“间”与“战”
七 秦扩张的两个方面: “土地”和“民人”
1.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归其人”政策
2.“徕民”主张
3.“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
4.“民不乐为秦”,“反覆”“为乱”情形
八 纵横短长: 宣太后时代的列国志
1.秦王奔走会盟
2.秦中原会盟的意义
3.秦的“好会”
4.“远交近攻”战略
5.“从衡短长之说”
6.“诈楚”与楚怀王悲剧
7.“唐且”故事
8.渑池“好会”
9.对“挟诈失信”“不义不信”的批判
九 “义渠戎”问题
1.西北“勇武”之风
2.“义渠道”与“义渠道”出身的名将
3.“义渠”之遗风与“山西之猛性”
4.“秦”与“戎”的长久纠葛
5.“义渠来赂”与“义渠伐秦”
6.“义渠君为臣”
7.“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
8.“秦地半天下”
一〇 宣太后时代的“商君之法”
1.宣太后与商鞅的人生是否有交集?
2.商君之谋
3.商君之法
一一 魏冉·范雎·薛文
1.“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
2.“倾危之士”范雎
3.“相邦薛君”事迹
一二 性情芈八子
1.“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
2.“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3.宣太后言先王“尽置其身妾之上”
4.对宣太后言行“大奇”的民俗学与文化学分析
一三 “昭襄业帝”
1.齐秦东西帝
2.西帝·北帝·中帝: “并立三帝”设想
3.“帝”与“业帝”
4.“业帝”与“帝业”
5.秦“畤”和有关“帝”的信仰
6.“秦王初并天下”议定“帝号”的历史渊源
一四 宣太后在政治舞台的淡出及其人生终结
1.宣太后离开最高权力的时间
2.“废太后”疑议
3.应: “太后养地”
4.宣太后“忧死”说
5.“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
6.关于秦兵马俑坑主人的争论
一五 宣太后政治成功的条件
1.商鞅之“秦法”
2.前世之“余烈”
3.“大一统”的时代要求
4.“尽无余”的进取精神
5.秦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
6.“秦暴”“秦贪”“秦虎狼”形象的修正
代结语: “世家”“列传”——有关宣太后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评价
附论: 粉墨历史——“油腻”和“虚无”
1.影视表现的细节
2.历史与历史剧
主要参考资料
前言
《史记》一百三十卷,最后一卷是《太史公自序》。这是《史记》一书中非常重要的篇章。
按照唐代史学家颜师古的说法: “司马子长撰《史记》,其《自叙》一卷,总历自道作书本意。”就是说,司马迁在这篇文字中明确申明了自己撰著这部史书的学术动机和文化宗旨。颜师古还说,《太史公自序》对于《史记》各卷都有简略的引语: “篇别皆有引辞,云为此事作某本纪,为此事作某年表,为此事作某书,为此事作某世家,为此事作某列传。” 颜师古分析,司马迁的意思,是仿照《尚书》的《序》,也就是孔安国所说的《书序》: “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也。”西汉学者扬雄作《 法言》,东汉学者班固作《 汉书》,也都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回顾了自己的家世渊源,明确了著史的文化责任;对于父亲司马谈已经进行的工作,即所谓“先人所次旧闻”,也有所说明。就司马谈对自己的嘱托,司马迁表达了庄严的承诺。司马谈“所欲论著”的史学志向,司马迁决心继承。同时,《太史公自序》 对于《史记》各篇均有简略的概括。这就是颜师古所说的“篇别皆有引辞”。对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写道: “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