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超
页数:313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3023201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筚路蓝缕 铸就辉煌:何东昌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初步描述和分析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早期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办学成功的内在的深层次原因。 《筚路蓝缕 铸就辉煌:何东昌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特别分析了该系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上的独到之处,由此进而探讨该系当时的主要领导者——何东昌等人在办学工作中的一系列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全书从“又红又专”、“理工结合”、“少而精”、“与时俱进、唯实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析,较为深入地阐释了该系办学成功的深层机理。 《筚路蓝缕 铸就辉煌:何东昌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适合对清华历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特色
刘超等编著的《筚路蓝缕铸就辉煌–何东昌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精)》拟以作者所长期执掌的工物系为切入点做初步的探究,力图接近何东昌教育思想的世界,探寻其思想的内在架构和脉络。本书重点讨论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特别是侧重其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系主任任上的人才培养的思想;书末则附带概述其在“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之前这十余年的若干思考与实践。借此,以尽可能恰当地理解何东昌教育思想的内涵,以窥其真义于一二。
目录
第一节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早期发展历程概述
一、清华学人与中国原子能事业
二、筚路蓝缕开新篇
第二节 何东昌与工物系之渊源
小结
第二章 国家意识、国际战略与尖端科技
第一节 国家意识与尖端科技
一、民族国家与尖端科技
二、“全国一盘棋”的大科学体制
第二节 “尖端科技”与人才培养
一、尖端学科及其意涵
二、尖端专业之管理体制
第三节 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认知
第四节 环境、团队与人才的成长
一、系风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团队建设
四、典型案例
小结
第三章 人才培养的具体理念与策略
第一节 “又红又专”
一、清华大学与“又红又专”论
二、何东昌与“又红又专
三、“又红又专”在工物系
四、“又红又专”,成就辉煌
第二节 理工结合: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一、院系大调整与清华变局
二、清华再度崛起的努力
三、注重基础,重视理论
四、重视实践和能力训练
五、理工结合的“威力”
第三节 “少而精”,抓核心
一、“少而精”在清华大学
二、何东昌与“少而精”
三、“和而不同”
第四章 极富特色的教学思想与策略
第一节 “循序前进”:遵循规律性与发挥创造性的结合
一、“循序前进”理念之演化进程
二、“循序前进”的教学论意涵
三、学理依据
四、来自现实的干扰
第二节 “因材施教”:照顾多数与选拔尖子相统
一、因材施教在清华
二、工物系与因材施教
第三节 艰苦奋斗,唯实创新: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
一、“不唯上,只唯实”
二、敢想敢做,追求卓越
三、在“时代曲折中”的为与守
……
第五章 何东昌教育实践的转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何东昌非常低调,尤不喜长篇大论,但他每次发言都言简意赅、毫无套话废话,但几乎句句都切中要害,启人深思。这一点,让接触过他的人都有深刻印象。当时校内外一般人的感觉都是,何东昌与蒋南翔一样,“懂哲学、有思想”。当时很多学生喜欢听学校领导做报告。“感觉那不仅是受教育,更是一种享受。”蒋南翔的苏北口音令人难忘,且经常能让人听到中央高层的声音。而何东昌讲话是另一种风格,“言简意赅,绝无冗言赘语,语调轻松、幽默,逻辑性强”②。在校领导中,何东昌思维的深度,语言的生动,是异常突出的,其口才也令不少年轻学子折服,甚至着迷。 据传,当时有位工物系尖子生到学校理发店理发时,曾问师傅是否懂微积分,对方说不懂。又问:是否懂量子力学?师傅还是说不懂。该同学感叹道:量子力学那么美的东西你都不懂,你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这一事件传出之后,在校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牵涉到社会分工的问题,也牵涉到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或日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对此类现象,何东昌进行了批评教育,指出要尊重普通劳动者,不要轻视实践、轻视工农。他还藉此契机,非常艺术性地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他对事不对人地召开了有关会议,最后会议提出反对三种倾向:“反对业务至上忽视政治的倾向,反对理论至上轻视实践的倾向,反对专家至上脱离工农的倾向。”③师生们为此进一步深化和统一了认识。当然,何东昌并未到此为止。因为这在当时并非孤立存在的一种思想倾向,亦非仅仅存在于清华校内的一种思想。何东昌并非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批评教育,而是进行有系统的理论思辨和澄清。1958年12月,素有“述而不作”之风的工物系主任何东昌发表了他的长篇论文<> 解放之初的几十年是国内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极为频繁的时期,过多的运动,容易冲击正常的办学秩序。这对正规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有消极影响的。作为清华的一校之长,蒋南翔也希望“清华大学的院墙可以高一些,学校受到墙外政治风浪的影响小一些,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安静一些。”①也正因此,深谙教育规律和育才之道的蒋南翔,在政治风浪中虽然不能不做必要的应对,但也在可能范围内尽力维持学校的办学秩序,避免“随风飘”,而是着眼于国家更长远的需要,坚持高校的本职工作,尽可能避免政治运动冲击学校的正常工作。其中,著名的“5字班”就是最幸运的一届,他们1959年入学,1965年毕业,即错开了此前的反右派和“大跃进”等政治风浪,也避开了稍后的“文革”大潮;他们最好地享受了清华的优质教育,并能在“文革”爆发前就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开始历练。清华在这批学子身上最好地贯彻落实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模式,也通过这批学子最好地彰显了其教学水准、办学风格和办学成绩;自然,他们也最能充分地体现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魅力与“威力”。因此,这一届学子成为刘冰同志极所激赏的著名的“5字班”②,其中,产生了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和吴官正),三位部长(原城乡建设部部长叶如棠、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原司法部部长张福森)、三位中科院院士、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③。 在清华校内,工物系由于其特殊性和保密性,一般人也不敢轻易冲击其工作;更由于该系的领导人的有效把控,使该系在“文革”前始终较少受到政治运动的重大冲击。这与何东昌本人的领导有方也有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