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剑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506430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近代文学与文献考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治近代文学的论文总结。全书以近代文学为对象,以文献为基础,立足学术史,内容包括学术反思、文献考辨、知人论世、艺术分析和文化观照等。日记研究诸 作,既提出情境文学史建构等视野闳阔、富有生机的议题,也为接受史研究如何更立体、有深度地展开提供切实的新思路;廓清旧说诸作,基于一手文献、益以细密考索,厘清了清人 的官年与实年等基础性问题,也对流行的道咸“宋诗派”等提法进行了溯源与解构;文献考辨诸作,对莫友芝早年诗集《影山草堂学吟稿》、词集《影山词》、所编纂的地方性诗歌总 集《黔诗纪略》以及莫庭芝等人编纂的《黔诗纪略后编》的文献情况、编纂流传过程,皆进行了详尽精到的考证。
作者简介
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近代文学与文献研究,著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合著)、《宋代文学与文献考论》、《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 常烦恼》、《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 与文学》等,古籍整理著作有《翁心存日记》《绍英日记》《祥麟日记》等。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相关资料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近些年来,随着公私馆藏的相继开放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学新史料不断被发现,文学的文献学研究得到极大关注和推进,国际人文学术也有明显的物质文化研究转向,文学史的书写面临着文献学的严峻挑战。如何将文学史书写与文献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学史一直葆有过去与当下的良好的对话关系,学界在积极思考理论并进行实践。本文拟以稿本日记为突破点,对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导言:情境文学史与稿本日记的契合
文学史应该可以包含这样的三个维度,即:真实文学史、约定文学史和情境文学史笔者在《从〈桂岩吟馆存稿〉到〈兰馨堂诗存〉——家族文化层累性的个案分析》(《文献》2010年第2期)一文中对文学史三个维度的称法是“真实的文学史、约定的文学史和构成的文学史”,并认为“所谓的‘还原历史’,通常是在‘约定’的意义上说的,也只有在这个层面才具有操作性”。今想法略有变化,将“构成的文学史”易作“情境的文学史”,且认为“还原历史”,应该在“情境”的意义上展开。。
真实文学史,是对文学史原貌完全客观的再现和还原,不过时间的不可逆性、文学本身及其周边生态的复杂性、文学史家的主观性、语言的有限性和多义性等,使真实文学史只能是一种高悬的理想。
约定文学史,是基于人们对稳定性和秩序感的本能诉求,经过博弈和淘洗,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为多数人所接受、认同的文学史。它当然是一种“相对真实”,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因此是文学史的主流,对人类知识的传递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国文学史上,我们都认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代表性,也多认可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乃至“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学地位,这些都属于约定文学史的范畴。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近些年来,随着公私馆藏的相继开放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学新史料不断被发现,文学的文献学研究得到极大关注和推进,国际人文学术也有明显的物质文化研究转向,文学史的书写面临着文献学的严峻挑战。如何将文学史书写与文献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学史一直葆有过去与当下的良好的对话关系,学界在积极思考理论并进行实践。本文拟以稿本日记为突破点,对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导言:情境文学史与稿本日记的契合
文学史应该可以包含这样的三个维度,即:真实文学史、约定文学史和情境文学史笔者在《从〈桂岩吟馆存稿〉到〈兰馨堂诗存〉——家族文化层累性的个案分析》(《文献》2010年第2期)一文中对文学史三个维度的称法是“真实的文学史、约定的文学史和构成的文学史”,并认为“所谓的‘还原历史’,通常是在‘约定’的意义上说的,也只有在这个层面才具有操作性”。今想法略有变化,将“构成的文学史”易作“情境的文学史”,且认为“还原历史”,应该在“情境”的意义上展开。。
真实文学史,是对文学史原貌完全客观的再现和还原,不过时间的不可逆性、文学本身及其周边生态的复杂性、文学史家的主观性、语言的有限性和多义性等,使真实文学史只能是一种高悬的理想。
约定文学史,是基于人们对稳定性和秩序感的本能诉求,经过博弈和淘洗,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为多数人所接受、认同的文学史。它当然是一种“相对真实”,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因此是文学史的主流,对人类知识的传递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国文学史上,我们都认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代表性,也多认可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乃至“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学地位,这些都属于约定文学史的范畴。
情境文学史笔者在《情境诗学:理解近世诗歌的另一种路径》(《上海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将情境界定为:“‘情’指的是一种主观化的感受,近于心灵史性质;‘境’指的是一种外在境遇,近于生活史性质。”但这种界定尚不够周延,本文的情境则包含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主客观所有层面。,与约定文学史的稳定性相对,它追求动态和多维,力求贴近文学发生发展的具体时空和场景,最大程度展现文学史主客观两方面的发生发展全景,包括作家的心灵史和生活史,作品的发生史、发展史和生态史等。它多维度不断逼近“真实文学史”,发现和释放那些被禁锢、压抑、遮蔽、遗忘的材料,使过去与当下的对话和互动更合情理、更有解释力、更能回应新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挑战日趋僵化和模式化的“约定文学史”。必须注意的是,情境文学史的多维和动态,并非是那种无序化、碎片化、消解中心和意义的解构,而是高举真实文学史的旗帜,去打开新知的门窗,它有着明确的追求和指向性。所谓的“还原历史”,应该在“情境”的层次上去说才有更积极的意义。
真实文学史必须作为理想高悬不忘,这也是史家的责任和自觉,没有这个约束,文本会陷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失控状态。有了这种理想,我们才不致目迷五色,沉醉于碎片化的细节中不可自拔;才有动力建立能够在某一时空范围内维持人类知识和价值体系稳定性的约定文学史;才有动力建构能够不断挑战、松动,甚至修改“约定”的情境文学史。保持了这三个维度的文学史,才能丰富多彩、面目可亲。
如何能够深入“情境的文学史”,途径非一,其中利用稿本日记即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这是因为:
其一,相较于一般稿本所具有的版本价值、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稿本日记是一种有知觉、有活动、有生命的文献。由于它是作家亲笔书写的个人生活记录,其透射出的生命气息更为浓烈,文字更有感情和温度,也更容易让人在观瞻抚摩前人手泽中与之相亲,进入历史的情境。
其二,经过自己审订或亲友修饰过的印本日记有些稿本文献(包括日记),虽经整理刊印,但印本内容与稿本保持了一致,我们仍将这种印本视之为稿本系列;那些经过本人或他人删定、与稿本在文字内容上有所不同的出版物,始属本文所说的区别于稿本的印本。,其目的多是要流传于世供人阅读,某种程度上已经相当于一种公共书写,中间难免会有诸多隐讳、修饰甚至扭曲。而稿本日记不仅具有一般日记共有的排日记事的特点,可以彰显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和时间链条,还具有原始性、私密性和唯一性,是相对纯粹的私人书写,更能直观反映出彼时的情境。
但是,近现代之前本文所言近现代,沿用一般历史学分期,起止时间为1840—1949年。,稿本日记数量较少;近现代之后,数量则过于庞大以致无法统计。比较而言,近现代稿本日记数量既可以大致把握,又足资利用据笔者初步统计,近代有稿本日记传世的作者目前所知为1100多人;现代按历史学分期不过三十年,有稿本日记传世的作者数量尚未经全面统计,但数量应该不会超过近代。,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况且,这一时段,旧中国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最终浴火重生,建立了新中国,此期的稿本日记,有着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对于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近现代稿本日记特别适合担任进入情境文学史的开路先锋。本文也以之为例,尝试探讨稿本日记进入情境文学史的三种具体方法。
补充与改观:传统文献学方法……………………..
本书特色
有章有法、别开生面的近代文学文献研究最新力作
目录
张剑《近代文学与文献考论》序左鹏军
上编日记与文学研究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
——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略论袁昶对陆游的评价和接受
——兼谈日记对接受史研究的启发
爱是一种文学塑造吗?
——林庚白与张璧情感分析报告
夏承焘的放翁情缘
——以《夏承焘日记全编》为中心
中编版本与文献编纂
珍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考述
《黔诗纪略》编纂过程考述
《黔诗纪略后编》版本及成书过程述略
沈尹默《寺字韵唱和诗》的文献学视角
下编作家与作品脞谈
年龄的迷宫
——清人年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画话》《井蛙鸣》及作为文艺家族的翁氏
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
祁寯藻诗歌管窥
莫友芝人生及学术成就谫论
——兼谈《莫友芝全集》的整理原则
莫友芝《影山词》考论
附录:《翁心存诗文集》前言
前言
张剑的近代文学研究,宛如一股清流,在近代文学研究中发出清泠的声响,带来一种难得的宁静和清爽气息。既不重复他人,更不重复自己,一直进行着有意义、有价值,更有开拓性、探索性的研究。这是很不容易做到,也是更不容易持续做到的境界。他的研究总能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似乎总是找到别人心中所有、别人笔下所无的新颖选题和精妙角度。这种创新意识、学术眼光和学术追求,更是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坚持的境界。山西寿阳人祁寯藻,非常有名的“祁文端公”,甚至有人以“大清宰相”这种不伦不类的名号称之,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位高官型诗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一中曾给予高度评价,所编《近代诗钞》更是以之开端,其地位影响由此即清晰可见,甚至有人将其与曾国藩并称,有所谓“前有祁文端,后有曾文正”之目,三巨册《祁寯藻集》也已经出版了十几年。但是,关于祁寯藻诗歌的研究,却似乎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兴趣,相关研究成果也并不多。因此张剑对于祁寯藻诗歌的专题研究,就具有明显的意义和价值。而根据《袁昶日记》进行的关于袁昶对陆游接受的研究,根据新近出版的《夏承焘日记全编》对于夏承焘放翁情缘的研究,都反映了张剑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敏锐性、选题的创新性、研究角度的独特性。读这样的文章,总是能得到不少学术收获,也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术眼光、学术视野和治学态度、研究方法的教益和启发,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舒心愉悦的学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