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型城镇化引领论

封面

作者:喻新安,谷建全,王玲杰主编

页数:32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0101136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河南实践系列丛书:新型城镇化引领论》围绕“新型城镇化引领”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在系统梳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剖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原崛起等的关系及意义,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河南实践,对新型城镇化引领的内涵、特征、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构想和主要任务,对如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新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 城镇化及仂史演进
第一节 城镇化的总体认识
第二节 城镇化的路径与特征
第三节 国外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国内城镇化的演进轨迹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及研究进展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与中原崛起
第一节 中原崛起的实践、成效与问题
第二节 河南城镇化战略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河南实践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河南实践及成效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一节 观念制约
第二节 土地制约
第三节 资金制约
第四节 政策制约
第五节 体制制约
第六节 资源环境制约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节 引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第三节 引领城镇化内涵发展
第四节 引领工业转型升级
第五节 引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第六节 引领体制机制创新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样本
第一节 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节 平顶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 驻马店市平舆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节 商丘市柘城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五节 新乡市古固寨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六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十章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第一章 城镇化及历史演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城镇化的演进历程,影响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发展主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的一次会议上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从六十多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演进来看,中国走过的是一条既体现着规律性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城镇化的总体认识  “城镇化”首次较为系统的出现在中国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里,并单独用了一章的篇幅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陸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对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进一步深入,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不断出现。  一、城镇化与城市化  (一)词源分析  无论是“城镇化”,或者是“城市化”、“都市化”,都源自英文“ur.banization”。出于对内涵或特征等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的译法。从词源来看,“urbanization”的意思是指使……具有“urban”的属性。在英文中,urban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指农村以外的城市区域。有学者指出,从国外城市的发展演进过程来看,现代城市是由hamlet(小村庄、部落)-village(乡村)-town(镇)-city(城市)-metropolis(都市、都会)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城市区域包括了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住区。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urban”不仅包含了city(城市),也包含town(镇)。还有研究指出,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城市、镇的人口规模都比较小,还有的国家没有镇的建制,例如美国对于城市的定义就是人口超过2500人的居住区。从中国国情来看,国内镇一级的人口规模大多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上述美国城市的人口规模,同时,镇在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规定了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因此,将“urbanization”翻译为“城镇化”,意思更为全面、客观。  (二)对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几种认识  从全球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或“城市化”首发于英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也是始于国外。从国内来看,“城镇化”一词的出现要晚于“城市化”,而各界对于到底是“城市化”抑或是“城镇化”的用词论争也已有历史。目前,在官方层面使用频率相对更高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尽管如此,关于两者的认识差异和争论一直存在。几种主要观点如下所示:  1.“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城镇化”与“城市化”分别体现着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与特征,各自适应于同一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中,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层次,对应着城市化进程的起始阶段,也是城市化体系当中的一个底层组成部分。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带动效应都难以持续提升,同时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功能不完善、粗放扩张等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不断积累并凸显,必须向下一个阶段即城市化转变。城镇逐渐成为大、中、小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或基础,并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群或城市带。  相关研究同时指出,从城镇化、城市化到现代城市化,这几个层次的发展并不是直线的,有时会呈现扁平的发展结构,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发展会在不同区域不同范围同时存在。城市重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而城镇是城市向农村、镇或周边区域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传导节点,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吸纳地。大中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城镇的支撑,而城镇也替代不了城市的极化作用、带动作用。各种层次范围的城与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带动,低层次的发展存在着向高层次发展的态势,共同形成一个不断演进的现代城市体系。  2.“城市化”而非“城镇化”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应该用“城市化”而不应用“城镇化”。相关研究指出,“城镇化”中的“城”指的是城市,“城镇化”中的“镇”指的是乡镇,由此得出“城镇化”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城镇化=城市化+乡镇化”,其中的“镇”则是指依然没有摆脱掉农村性质的“镇”山。这类观点大多质疑城镇化,认为城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认为走城镇化道路也就是将人口从较为分散的农村转移到人口较为稠密的农村,即使可以在短时期内缓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的现实难题,但是这部分人口在“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化”导向下,城乡分割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只是把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城镇二元结构,把原来的城乡差别变成了城镇差别,农村人口依然没有享受到城市文明,没有达到城市化的目的,相反,却延误了城市化的时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型城镇化引领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6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