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道平
页数:38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0403746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公共关系学(第2版)》内容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公共关系主体、机构及人员,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的三大目标,社会组织的形象塑造,公共关系媒介与沟通管理,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协调,公共关系调查、策划、实施、评估等。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公共关系学(第2版)》可供各类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校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广大读者自学。
作者简介
李道平,安徽出版集团编审,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劳动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政府公共关系专家委员会委员。1986年开始研究公共关系学并编辑公共关系类图书,理论上将“社会组织与公众协调”作为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共关系“协调学派”倡导者,有《公共关系协调原理与实务》、《公共关系策划》等著作出版,其组织编辑的大学教材《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案例》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本书特色
李道平等编著的《公共关系学(第2版)》以公共关系基础理论、公共关系历史、公共关系四大要素作为领头,以公共关系三大目标、公共关系工作三大基本方法、公共关系活动四大步骤作为躯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有逻辑性的学科体系。
几个重要的学术流派首次融合,使公共关系学科体系更为丰满,内容结构更加合理。形象塑造、沟通管理、关系协调等学派的倡导入携手合作,将各派观点和方法集大成于一书,使公共关系理论建设和教材编写走进一个新时期、新境界。
全书内容有很多创新。学科体系的创新,为全书搭起了新的框架;学术流派的融合,使本书兼收并蓄,带来综合后产生的新意;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案例等的大量运用,使全书面目一新。
目录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含义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构造要素、形成原因与条件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地位
第五节 公共关系学的范畴与体系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补充与提高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起源
第二节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与特征
第三节 公共关系在中国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补充与提高
第三章 公共关系主体、机构及人员
第一节 公共关系主体
第二节 公共关系机构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
第四节 公共关系礼仪
第五节 公共关系职业道德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补充与提高
第四章 公共关系客体
第一节 公众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公众的分类
第三节 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对象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补充与提高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三大目标
第一节 三大目标的内涵
第二节 确定三大目标的意义
第三节 三大目标的分解与量化确定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补充与提高
第六章 社会组织的形象塑造
第一节 组织形象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组织形象的定位与设计
第三节 组织形象的建立与推广
第四节 组织形象的巩固与矫正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补充与提高
第七章 公共关系媒介与沟通管理
第八章 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协调
第九章 公共关系调查
第十章 公共关系策划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施
第十二章 公共关系评估
参考文献
节选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正以极快的速度、以极短的时间实现全球的网络化。世界网络化的结果将是社会组织的分子化、组织成员的分子化。在分子化的信息社会,组织及其个体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主动进取精神。在网络化时代,学习与合作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人们所固有的时空概念将被彻底打破,距离和时间都缩小到最低限度,人们的相对时空却获得了空前的延伸与拓展。创新、创造、作出成就,必须善于捕捉住每一瞬间的机会,这往往是在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高度合作的前提下方能实现。网络化时代的这种互为补充、互为依托,建立在主动进取之上的合作,将成为推动整个世界加速运转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必然地为公共关系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公共关系网络化随之出现。据有关资料,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公共关系公司建立跨国界网络的比例分别是20.5%、23.3%、43.8%和50%。① 网上公共关系业务的出现和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网络化公共关系与传统的公共关系(这里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的公共关系传播)相比有较多优势。 第一,由于网络互动的特点,传者与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只要进入网络,传者与受众是互动的,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众。与大众传播相比,受众不仅能给传者及时反馈,还可以同时充当传者,双方都能积极地参与传播。这样,整个社会的信息来源大大丰富了,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了,公众有可能了解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社会互动。 第二,由于互动传播,使组织能把握公共关系的主动权,能够在对其公众(客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与新闻记者建立良好关系。 第三,在传统的公共关系传播中,编辑、记者、导演等人充当“守门员”的角色。他们决定组织的新闻消息是否发布和以什么风格发布,而网络化使组织直接面向公众发布新闻而不需要媒体的中介成为可能,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革命。网上组织通常是通过网络论坛、BBS、新闻组、E-mail及其他方法直接发布组织新闻,完全符合网络礼仪。运用适当的网络公共关系对组织和公众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四,与报纸或杂志每天或每月发布一次新闻不同,在网上可以全天24小时随时发布新闻,这有点类似于广播新闻,一有消息更新即可播出。这种改变对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第五,由于E-mail即时互动的特性,使网络化公共关系还具有创建组织与公众“一对一”亲和关系的优势。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网上组织的信誉难建立,易丢失,应好好珍惜。 网络化公共关系的发展,对公共关系业也提出了技术上的新要求。公共关系人员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仅仅有一份记者名单,并认识某些记者就可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