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际金融

封面

作者:都红雯

页数:38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0403764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系列教材:国际金融》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应用与创新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全书以概念、原理、理论、实务、现状五个层次逐一展开,力求完整阐述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实务与政策。具体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理论、外汇市场——原生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储备管理、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等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十一个部分。  《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系列教材:国际金融》紧密结合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进程,所选案例、数据与问题分析截至2011年底,时效性较强;“拓展阅读”提供时事趣闻和经典案例,可读性较强;“复习思考”力求涵盖整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指导性较强。《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系列教材:国际金融》是一本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而编写的教材。  《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系列教材:国际金融》适合用作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以及经管类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金融从业人员及有志于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士学习和参考。

本书特色

都红雯等编著的《国际金融(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系列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国内外相关教材的精华之处,尽可能规避其或侧重理论或注重实务的缺陷,通过基础、市场、政策三个模块设置,以概念、原理、理论、实务、现状五个层次逐一展开.力求涵盖国际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完整阐述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卖务与政策。使理论与实践并重,并运用国际金融理论分析国际金融领域的现状、探讨对策。
本教材注重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在系统叙述国际金融“史一理一论”的同时,阐述国际金融实务的最新进展、评析国际金融理论的前梧动态,全书相关案例、数据及问题分析截至2011年,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目录

第一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概念
一、国际收支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际收支概念的内涵
第二节 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设置
二、国际收支账户的会计原则
三、国际收支账户分析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账户
一、中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
二、中国国际收支账户现状及特点
第四节 国际投资头寸表
一、国际投资头寸的含义
二、国际投资头寸表的设置
三、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
本章实训
延伸阅读

第二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
一、外汇概述
二、外汇种类
第二节 汇率
一、汇率概念
二、汇率标价方法
三、汇率种类
第三节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与影响
二、纸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与影响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与调整
一、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方法
三、人民币汇率的演变
四、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
本章实训
延伸阅读

第三章 汇率理论
第一节 汇率理论
一、国际借贷说
二、购买力平价说
三、利率平价说
四、国际收支说
五、资产市场说
六、合理预期理论
第二节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二、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三、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四、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五、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
本章实训
延伸阅读

第四章 外汇市场——原生市场
第一节 外汇市场概述
一、外汇市场基本概念
……
第五章 外汇市场——衍生市场
第六章 国际金融市场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
第八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九章 国际储备管理
第十章 国际金融机构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

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国一直没有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只是按照“统收统支”的方针编制外汇收支平衡表。这是因为,在那段时期,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范围十分有限,交易活动尤其是与外国的资金往来活动也相对较少。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只是对外汇收支进行管理,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来调控经济。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经贸活动取得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和在华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范围和金额上不断扩大,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并按照会员国的义务开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送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内的相关资料。经济发展的内外需要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1980年起,我国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版《国际收支手册》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并于1985年正式公布了自1982年以来的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88年起,每年公布上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98年起,按季度编制当年各季度累计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另外,从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看,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经历了从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汇总到逐步建立完整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的发展历程。1982年至1995年,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主要采取逐级汇总的模式:国家外汇管理局依靠国家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既有的统计体系采集国际收支统计所需数据,汇总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这种依靠行政管理部门采集信息的统计模式,使得数据质量和报表公布频率受到很大限制。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加强对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逐步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体系”。199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依据国际标准概念框架设计制定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并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实施。1996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银行间接申报为主,企业直接申报为辅,独立于行政管理部门统计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体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统计体系。1997年,我国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的设置原则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际金融》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5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