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典籍與文化编辑部
出版日期:2008
ISBN:97710043241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目录
張衡《東京賦》“濯龍芳林”句薛综注辨誤
《尚書正義》删削舊疏考論
敦煌唐寫本《西京賦》注文校理
論官詩
近代所出蜀石經殘字校理
羅從彦《墓誌》《行狀》《行傳》考釋
李燾《説文解字五音韻譜》編纂成書考
永嘉四靈詩集編刻流傳考
宋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所探“朱子校本《考異》”辨析
《四庫全書》元人《詩》類著作提要辨正六則·
明代唐人選唐詩合刊考
陳鱣《説文》著作二種考略
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與《咫進齋善本書目》關係考……趙兵兵(238)
节选
詠物是辭賦创作的重要题材。早在西漢之時,詠物賦的創作已出現。《文心雕龍·詮賦》:“秦世不文,颇有雜賦。漢初词人,順流而作,陸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馬同其風,揚聘其势。皋朔已下,品物畢圖。”①及魏晋,賦家一方面承襲前代餘绪,另一方面也在追求新變。“新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所詠之物範圍的顯著擴大。
異域之物正是在此時大量進入辭賦。郁金、鹦鵡、迷迭香、硨磲碗、馬腦勒等都成爲了賦家的吟詠對象。這種現象,與對於“異物”熱情的高漲是分不開的——漢魏以降將来自邊鄙之地、爲中原士人所稀見的物産統稱爲“異物”。這種熱情不僅體現在辭賦創作上,也使志異筆記、志異方志中大量出現與異物相關的内容。三者共同促進了魏晋時期異物書寫之風的盛行。
以曹氏父子爲中心形成的文士群體可謂是當時異物赋創作的重鎮。現存的作品有曹丕、粲、陳琳同题創作的《馬腦勒賦》,曹丕、曹植、粲、應瑒、徐幹同题創作的《車渠碗賦》,曹丕、曹植、粲、陳琳、應瑒同题創作的《迷迭香賦》等。其中,《馬腦勒賦》存留的文本較爲完整,整體篇幅尤其是賦序比較長,信息量比較大①。並且,除了産生於中的辭赋以外,産生於民間的志異筆記和志異方志也将来自西域的瑪瑙作爲神異之物加以濃墨重彩地描寫。因此,以描寫“瑪瑙”的文本作爲切入點,便於考察和對比“異物”在多種文本中的不同面相。本文挺從分析三篇《馬腦勒賦》入手,探究異物書寫形成的歷史傳統舆現實因素,並通過比較《馬腦勒赋》舆《拾遗記》《凉州異物志》中相關材料在文本處理上的不同,分析创作目的對文本的影響。
一、作爲“異物”的馬腦和馬腦勒
曹丕的《馬腦勒賦》開篇即言:“馬腦,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因以名之。”②稍後西晋時期沈《馬腦勒赋》亦言:“有殊域之妙寶兮,托靈山之曲阿。”③雨賦均點明其産自異域,属於玉石,並非中原所有。
這代表着魏晉時人對馬腦的認識。
“馬腦”在典籍中又寫作“馬瑙”“瑪腦”“碼碯”“瑪瑙”等,来自梵語asmagarbha,辛嶼静志在《典語言及傳承》“漢譯典的語言研究(三)”一節中對其進行過説明,辛氏認爲,梵语-sm-在犍陀羅語中變爲-sv-,asva這一词在梵文中的含義是“馬”,因此自東漢支婁迦讖翻譯《大阿彌陀經》時將asma(asva)理解爲“馬”,而garbha在梵文中表示“子宫”或像子宫一樣的“腔、内部”,因此被和“腦”聯繁在了一起④。可以説原本和“馬之腦”没有任何關係,而後来被加上了“石”或“玉”作爲形旁,則是爲了突出其作爲玉石的特點,與“脯骦”“鷫鸘”類似。當時人將其名稱来由解釋爲“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因以名之”在程度上是一種望形生義的穿鑿附會。這種误解在對外來词、聯綿词進行解釋時是很常見的。
中古時期,瑪瑙之名常見於對西域諸國的記述中。《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鲜卑束夷傳》注引《魏略·西戎傳》言大秦國多瑪瑙⑤;《魏書·西域傳》言波斯“土地平正,出金、銀、鍮石、珊瑚、琥珀、車渠、馬腦……”⑥《梁書·諸夷傳》言波斯國“亦有琥珀、馬腦、真珠、玫珂等,國内不以爲珍”①。《周書》亦言波斯國多出馬腦⑧。而在提到瑪瑙及用其製作而成的珍玩器物時,一般也都會特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