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汉字有话说

封面

作者:老湾

页数:45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60909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将古汉字作为考古对象,以人类生活的共同联系为背景,以文字训诂资料为基础,以对中华哲学的新理解为工具,发掘古汉字初义,追溯先民生活和思想源头,描述中华文化原初样式。

作者简介

  老湾,本名章龙飞,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从事教师、新闻工作多年,先后供职于安徽、海南、中新社等多家新闻机构,曾任《澳门月刊》副社长、执行总编辑。现为独立学者。关注领域:哲学基础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兴趣领域:市场营销。出版有《存在即关系》、《知识资本论》、《道哲学:老子之“道”的哲学》等,发文有《中华文化的复苏、创新与复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3期)、《商品品牌的自觉策划》(《企业家信息》2007年1期)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华文学者 2.中华文化(哲学)爱好者 3.华语写作者及书画艺术家 4.部分大众读者本书运用思辨的方法,从文字训诂,文字考古,非洲起源说等角度对汉字进行新解读。

目录

汉字如何“言说”世界 //001

推开古汉字的一扇扇石门 //007

第一章 言说的我们 //001

1.1.语言中“谁”在说话? //002

1.2.说出“自我”的不同身影 //014

1.3.打捞汉字世界的砖块 //025

1.4.语言如何行走世界? //035

1.5.“天人合一”的最初源头 //045

1.6.由“道”而来的“德政” //059

1.7.生活为“家”连续成整体 //068

1.8.追问古文字中的伟大先祖 //080

第二章 世界的样子 //091

2.1.世界如何“出没”于生活 //092

2.2.事物如何“分别”出彼此 //099

2.3.空间因“我中”而开显 //107

2.4.日影星光草木中见时辰 //114

2.5.因序时、记物而有“数” //125

2.6.天干、地支名源考 //134

2.7.生活世界整体的样子 //146

2.8.文字深处的自然细节 //154

第三章 社会的长成 //167

3.1.成员:由族群走向家国 //168

3.2.结构:由氏族而至天下 //177

3.3.律法:由神判而至典章 //189

3.4.王权:由卜祭而至礼乐 //198

3.5.交往:由巫舞而至社会 //207

3.6.男变:去母系而尊男权 //218

3.7.她们:由庙堂退居内室 //227

第四章 虔诚的劳作 //239

4.1.说“手”;世界在手 //240

4.2.说“足”:道在行中 //249

4.3.说“力”:因力化物 //257

4.4.物之一:木草竹的生产 //266

4.5.物之二:土与石的垒砌 //274

4.6.物之三:水与火的洗炼 //285

4.7.物之四:金与刃的锻刻 //293

4.8.物之五:丝网布的编织 //303

4.9.物之六:器与利的用养 //313

第五章 精致的心灵 //325

5.1.目与眼:万物呈相 //326

5.2.耳与鼻:心灵开门 //336

5.3.口能言:说出世界 //347

5.4.心能思:感知生活 //358

5.5.示与玉:天地神通 //368

5.6.图腾旗:燕蜃龙虎 //380

5.7.鬼有归:各立其位 //392

5.8.人有身:任重道远 //403

后记:唤醒文化地质层中的神性力量 //415

节选

《文字考古》认为天字初义为“刑天”,即黥额巫术。殷人成年时要在额头处刻上空桑十日的符号,以表示他们属于天干十日转灵而来,自证殷商族群后人的合法身份。天与填田音同义通:田为古“甲”字,义为刻痕;填意味着在刻痕处填入颜料(或由桑葚制成);在额头刻痕处填入桑葚颜料,即为刑天。笔者给出的解释是,刑天当为天字的衍生义。其意义在于将天与人连为一体,也可理解为天向人的生成——黥额标志着该生成已在人身上得以呈现。刑有形义,寓意天在人的额头上已见出形状。桑葚颜料为赭色,也即殷色,与玄鸟(即燕)的羽毛颜色接近。殷从燕得声,黥者自称为殷人。  再来看人字。如何把人说清楚,对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哲学话题。人(、)《说文》释为“像臂胫之形”,意即像人的四肢。一说像人侧立形。《文字考古》认为人字从燕雁殷得音,燕雁即传递命灵的玄鸟,殷商人在燕雁的带领下春天北上秋日南回,游牧于华北平原。殷即殷红色,黑中泛红,源于玄鸟燕雁羽毛的颜色。殷从燕得音,人从殷得音,人与燕雁殷诸字音同义通。  笔者认为人从燕雁殷得音义,从“臂胫之形”得形义,表征了一群跟随玄鸟燕雁在大地上的劳作之人。劳作的内容也非限于农耕,更多的是早期的游牧、采摘和捕捞。甲文人当源于对早期劳作情景的象形,绝非只是对“臂胫之形”的单纯刻画。值得称颂的是,甲文人所表征的各种劳作状态中,只出现劳作者,并没有出现劳作对象。或许在华夏先民的理解中,倘若有劳作对象出现,劳作对象也会在相应的甲文中“说”出自己来,所“说”出来的字也就很难精准地指向劳作之人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汉字有话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4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