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经纬华夏

封面

作者:许倬云

页数:336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35053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作者简介

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

相关资料

许先生以地理地缘和人地关系作为基础,缓缓为我们展开的这幅华夏画卷。许先生胸怀华夏、放眼东亚,他俨然是位将军,又像是位写意书画家,睥睨天下,挥洒自如。

——许宏,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最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张冠生,学者、费孝通教授助手

本书特色

★史学大家许倬云的集大成之作
九十高龄迎难而上,一部超越昨日之我的总结性作品
七十余年研究生涯,凝结为二十万字的全新讲述
八易其稿,字斟句酌,在最新学术前沿成果与考古学关键发现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只为呈现毕生所思所得
这辈子最想写的书,真正意义上的封笔之作
配有专业团队精心绘制的数十幅高清地图与实物图

★写给新世代的文明通论
一部真正面向新读者、写给新世代的文明通论
摒弃僵化的学术话语,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句句真言
以史家的洞见,跨越世纪,讲述中国情怀的真谛
与读者充满温情与期盼地对话,融汇学问、见识和情感
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历史,以自我叙述对华夏大地的深情

★颠覆教科书的华夏新史
大时代,大历史,在天下格局中读懂中国;超越王朝更迭,以历史趋势叙述华夏文明的成长成型
解答五千年华夏文明为何能延续至今、延绵永在的秘密,细述历史的多种起源与不同样貌
透过历史迷雾,真正理解当今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与应对方式

许先生以地理地缘和人地关系作为基础,缓缓为我们展开的这幅华夏画卷。许先生胸怀华夏、放眼东亚,他俨然是位将军,又像是位写意书画家,睥睨天下,挥洒自如。
——许宏,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最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张冠生,学者、费孝通教授助手

目录

推荐序 经纬华夏,寻根明志 许 宏

致读者书

导 言 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和人种

第二章 传说时代的地域融合

第三章 中原第一核心区

第四章 南方第二核心区

第五章 沿海第三核心区

第六章 对抗中交汇的华夷关系

第七章 “游牧—农耕”模式两千年

第八章 思想体系的成型和演变

第九章 “修己安人”的理想与挫折

第十章 中古之变(上):财富中心的下移

第十一章 中古之变(下):知识趋向于基层

第十二章 铁骑狂飙之下的世界

第十三章 皇权笼罩的中国

第十四章 “盛世”的阴影

第十五章 从委曲求全到全面抗争

第十六章 重新建设中国

结 语 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附 录 我的学思历程

余 白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经纬华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4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