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英姿
页数:331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33268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论语》半月刊作为民国时期的大众文化期刊,始终保持着一种小资情调,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市民的生活。与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从而使文化传播从特权阶层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大众生活。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和文化接受的大众化,是近代中国传媒前所未有的变革。
“古今中外”汇融的民国时期孕育了《论语》半月刊,而《论语》半月刊又以十分活泼的“幽默文化”风格参与了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幽默”特色和身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传统文人之心路历程,至今仍令人回味。
作者简介
李英姿,1977年生,山东济南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民国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齐鲁学刊》、《中国图书评论》、《山西师大学报》、《兰州学刊》、《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本书特色
李英姿编著的《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从时间来看,由于本文以《论语》作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时段是《论语》的存续时间,即1932年9月16日至1949年5月16日.中间除去《论语》的停刊时段(1937年8月1日至1946年12月16日)。从研究区域来说,以上海地区为主,但也兼顾全国。因为《论语》虽创刊于上海,其读者也多来自上海的市民阶层,但《论语》关注的内容涉及全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其视野非常广阔,所以本文研究区域立足于全国范围内。从研究内容来讲,以往对该刊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风格的总结上,虽然田焱的《(论语)杂志研究》一文,已经对该刊的运作机制、栏目编排、营销与广告、编辑理念及作家群体等方面做出分析和研究,但在史料占有和方法运用上略显不足。本文进一步挖掘原始资料,对《论语》的创刊过程、编辑、稿源、作者群、读者群、经营策略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重点分析1932~1937年该刊所反映的民国政治、文化和城市妇女等方面的情况,以期更好地理解民国社会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传统文人的现代化转型。
目录
序
前言
引论
第一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与幽默文化
第一节 《论语》半月刊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文化
第二章 《论语》半月刊的特色、群体与经营
第一节 办刊特色与作者群、读者群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经营与发展
第三章 《论语》半月刊的政治观
第一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伦理政治的态度
第二节 反对造神运动——对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符号和仪式政治的态度
第三节 官僚是“中国的钻地虫”——对南京国民政府官僚政治的态度
小结
第四章 《论语》半月刊的文化观
第一节 “吾恨不曾为及门弟子而与之谈天说地耳”——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第二节 “中国人本是最艺术的”——对民间文化的态度
第三节 “一团矛盾”——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小结
第五章 《论语》半月刊的妇女观
第一节 “态白天生非可强造”——对城市妇女装扮的主张
第二节 “把握好分寸”——对男女交往的主张
第三节 “只有结婚才能给女子以解放”——对城市妇女婚姻和家庭的主张
第四节 “做好妻子之外还应有社会上独立的工作”——对城市妇女教育和职业的主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