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技术解释学

封面

作者:赵乐静

页数:274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482061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赵乐静编著的《技术解释学》从本体论解释学视角,详尽阐释了技术知识解释学、技术活动解释学和技术人造物解释学,形成了技术解释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本书在肯定当前正在发生的“技术认识论转向”积极意义的同时,强调技术知识与技术理解的意会性;在将社会行为视作本文的条件下,对技术建构论进行了解释学研究。《技术解释学》始于解释学视域的诸多探索,有助于拓展技术哲学研究的思路,有助于深层次把握技术创新的机制,有助于更新工程设计与技术教育观念,对处于全球化、高技术及生态化关键时期的我国技术发展及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竞争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赵乐静,男,哲学博士,教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带头人,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先后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系、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独立完成专著《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技术解释学》;独立完成译著《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发明: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及《运输的革命》(即将出版);独立完成英、德译文40余篇;《技术解释学》人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本书特色

赵乐静编著的《技术解释学》共四章。第一章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就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技术知识、技术活动、技术人造物进行了解释学研究。应当说,这一框架主要源于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与界定。关于技术的定义和内涵,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并直接反映着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与走向。在论述中,笔者将技术概念的界定与反对技术本质主义的思考相结合,认为我们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超越时间、空间的抽象定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在实践理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借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思想来谈论和描述技术。

目录

导言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1第一章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技术12第一节技术哲学的兴起与发展12一、技术哲学的兴起12二、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18三、技术的价值负荷与工具论22第二节技术哲学的本质追问24一、本质主义及其技术理论25二、非本质、反本质与后本质主义36三、技术的含义与家族相似44第三节技术的解释学意蕴47一、解释学的源流48二、科学解释学的兴起58三、技术理解的”前结构”71第四节技术解释学的探求76

节选

赵乐静编著的《技术解释学》共四章。第一章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就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技术知识、技术活动、技术人造物进行了解释学研究。应当说,这一框架主要源于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与界定。关于技术的定义和内涵,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并直接反映着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与走向。在论述中,笔者将技术概念的界定与反对技术本质主义的思考相结合,认为我们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超越时间、空间的抽象定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在实践理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借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思想来谈论和描述技术。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技术解释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2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