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萌 著
页数:32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3026693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
内容简介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李萌,主要从事低碳经济、低碳发展、能源环境领域研究。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班和北京大学国国家发展研究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双学位;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20-2022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2022-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24-今,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本书特色
中国探索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无论是对于整个世界、还是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面临着艰巨的减排压力和严重的碳不平等问题。《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环境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融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智慧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的精髓,揭示了我国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下碳不平等现象的复杂成因,还通过创新性地拓展投入产出模型,对省级碳排放量及微观家庭碳足迹进行了精准核算,为理解碳排放不平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回答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关键问题:我国是否面临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严峻挑战?哪些关键因素驱动了碳排放,又是哪些因素加剧了碳不平等?以及,生产侧的碳排放不平等反弹现象是否与现行的减排政策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碳排放问题深层次原因的认识,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书中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到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分配,再到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直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防止碳泄露,这些建议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更彰显了对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深刻洞察。
目录
表格清单
第1章引言
1.1议题选择
1.2研究背景
1.2.1国际碳排放量的增长与“失衡的世界”
1.2.2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与“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1.2.3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 减排压力与碳不平等
1.2.4省际碳不平等: 收敛与发散
1.3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设计
1.4.1技术路径与研究方法
1.4.2研究素材
1.5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第2章文献综述
2.1碳排放的属性与气候正义
2.1.1碳排放: 责任与义务
2.1.2碳排放: 权利与福利
2.1.3公平原则的冲突
2.2碳不平等趋势与现状
2.2.1气候变化与碳不平等
2.2.2碳排放量不平等
2.2.3碳转移不平等
2.2.4微观碳不平等
2.2.5小结
2.3理解碳不平等的两个视角
2.3.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3.2污染天堂效应
2.3.3现有理论的困境
2.4碳不平等的新视角: 贸易隐含碳理论
2.4.1生产侧碳排放与消费侧碳排放
2.4.2消费侧碳排放清单核算
2.4.3贸易隐含碳与碳不平等新解
2.5研究评述
2.5.1文献评述
2.5.2研究空间
第3章基于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微观碳核算方法
3.1宏观碳排放核算框架
3.1.1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
3.1.2碳排放核算框架
3.2宏观碳排放核算: 基于投入产出思想的核算方法
3.2.1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2.2多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
3.2.3二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
3.2.4碳排放强度系数矩阵
3.2.5多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与二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的比较
3.3微观碳排放核算: 关联家庭数据与宏观数据
3.3.1家庭碳排放方法概述
3.3.2投入产出、家庭支出结合法
3.3.3特点与优势
3.4本章小结
第4章中国区域碳转移不平等的趋势与现状
4.1地区间碳转移流量不平衡
4.1.12002年地区间碳转移不平衡
4.1.22007年地区间碳转移不平衡
4.1.32012年地区间碳转移不平衡
4.1.4小结
4.2地区碳排放责任、负担不对等
4.2.1碳排放责任划分方法梳理
4.2.2各地区碳排放责任核算
4.2.3现有责任与GDP、人口、实际应负责任不对等
4.2.4小结
4.3地区间碳转移渠道差异大
4.4本章小结
第5章中国省际碳不平等的趋势与现状
5.1省际碳排放核算
5.1.1数据来源
5.1.2模型误差、近似估计与调整
5.1.3核算结果概述
5.2基于生产口径的碳排放
5.2.1生产口径碳排放概况
5.2.2生产口径碳排放增速
5.2.3生产口径碳排放去向
5.3基于消费口径的碳排放
5.3.1消费口径碳排放概况
5.3.2消费口径碳排放增速
5.3.3消费口径碳排放来源
5.4净转嫁碳排放
5.4.1净转嫁碳排放概况
5.4.2北京市碳排放顺差变动分析
5.4.3河北省碳排放逆差变动分析
5.5中国碳不平等趋势与现状
5.5.1全国层面的碳不平等情况
5.5.2城乡居民碳不平等
5.5.3小结
5.6本章小结
第6章宏观碳转移不平等驱动因素的分析
6.1文献综述
6.2经济、结构性影响因素与碳不平等: 描述性分析
6.2.1城乡二元分化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2经济发展水平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3产业结构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4能源结构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5小结
6.3碳不平等一般驱动因素的宏观定量分析
6.3.1研究假设
6.3.2计量模型和数据
6.3.3各省份碳排放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6.3.4居民部门碳排放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6.3.5各省份净转移碳排放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6.4本章小结
第7章碳不平等驱动因素的微观定量分析
7.1文献综述
7.2研究假设
7.3计量模型和数据
7.3.1微观碳足迹核算
7.3.2数据来源
7.4家庭碳足迹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7.5家庭人均碳足迹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7.6收入、消费、碳足迹不平等的比较
7.7本章小结
第8章减排政策、有效性与碳不平等
8.1文献综述
8.2中国减排政策梳理
8.2.1五年规划中的减排政策
8.2.2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
8.3指令型政策、减排效果与碳不平等
8.3.1研究假设
8.3.2计量模型和数据
8.3.3减排政策有效性检验
8.3.4减排政策的碳不平等效应检验
8.3.5减排政策强度倒U形检验
8.3.6强制减排目标与碳不平等程度
8.3.7小结
8.4市场型政策、减排效果与碳不平等
8.4.1研究假设
8.4.2计量模型和数据
8.4.3基于DID和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
8.4.4基于DID和省级行业三维面板数据的估计
8.4.5基于DDD和省级行业三维面板数据的估计
8.4.6小结
8.5本章小结
第9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9.1主要结论
9.2研究重点、难点、创新、贡献与意义
9.2.1重点
9.2.2难点
9.2.3创新
9.2.4贡献与意义
9.3不足与展望
9.4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名词解释
附录B全国地区划分与省份对照关系
附录C产业部门分类对照表
附录D五年规划强制减排目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