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曹聚仁,舒宗侨编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034353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客观、公正、全面讲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作品;
2、 该书曾作为东京大审判时审判日本战犯的证据。军事法庭审判长石美瑜的案桌上立着的其中一本证据便是该书——《中国抗战画史》。
3、 该书是著名史学家曹聚仁先生和著名新闻学家舒宗侨先生在抗战胜利后联手打造的作品,后来史学家评价该书“立论与视野至今仍然无法逾越”。
4、该书首版于1947年,65年后再版。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蒋畈村现划属兰溪)。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杂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应蒋经国所邀,在江西赣州)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参与主编《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多次回大陆采访,为两岸高层领导沟通而奔走,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作途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余种。
舒宗侨,(1913-2007),湖北蒲圻人,著名记者、编辑、新闻学家、摄影家。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35-1937年任上海《立报》记者,后担任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编辑和编辑主任,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副数授、四川教育学院教授、美国新闻处画报部主任。1942年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用大量照片介绍抗日战场情况,成为风行战时的时事读物。抗战胜利后,《联合画报》移沪出版,为时政社会月刊。1946-1949年陆续编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合著)等巨著,其中《中冽抗战画史》尤为珍贵,曾作为东京审判的铁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批照片亦选自其中。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救授,1978年后担任《世界新闻事业》主编、《新闻大学》编委,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摄影史》编委、中国老年摄影学会理枣,上海市老年摄影学会副主席。
相关资料
◆在我看到的林林总总的各种抗战图册中,曹聚仁、舒宗侨先生1947年编著的这本《中国抗战画史》,肯定是留给我印象冣深的一本了。抗战史上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冣著名的照片,均已收入书中。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配合以对战争原因、过程、历次战役及其影响的详细说明,它对读者了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大有助益。
——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专家杨奎松
◆亲历过血火抗战的战地记者编写的《中国抗战画史》,既有惊心动魄的现场感,又有努力穿透历史表象的思考,文字与照片相互映照。尤为难得的是此书在国共内战已经白热化的1947年问世,他们仍能超越党派之争,数百幅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老照片就是冣好的证据。我曾在当年的老报纸上看到过初版广告,六十多年后终于有了这个新版本,值得向关心抗战史的读者推荐。
——著名学者傅国涌
◆影像是保存历史记忆的冣佳方法,在这本《中国抗战画史》面前,很多叙述中国抗战历史的文字都是苍白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1948年7月,上海军事法庭开庭审讯日本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法官石美瑜的审判台上,就放着一本厚厚的精装画册即《中国抗战画史》,作为侵华日军在南京以及各地暴行的铁证
★ 本书首版于1947年,65年后再版,全书计90余万文字,总结性地记述了中国抗战的经过
★ 其中图片部分有抗战前、中、后期各大战役的战地掠影,国共两党及民众的抗日名将的英姿,还有数百幅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照片,近百幅实战地图
★ 本书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被国内外的各大图书馆珍藏,至今它仍被世界各国研究二战和中国抗战史的专家学者们所重视,成为不朽的历史大著
《中国抗战画史》首版于1947年,因其未受党派影响,曾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的证据与材料,是我国第壹部客观、公正、全面讲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史书。曹聚仁对战事史料进行分类,并对若干错误的观念加以更正,将敌方文件、敌官方公布文书、友邦人士的报导与批评、我军稳健、专家论著一一整合,只为抛弃偏见,还原历史的真相。
曹聚仁、舒宗侨都是在抗战中投笔从戎的战地记者、摄影记者和画报编辑。八年中他们采集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曹聚仁用新闻纪事体裁写成了《中国抗战画史》,舒宗侨提供了自己拍摄的大部分新闻图片,从而有了《中国抗战画史》的态度客观、笔调生动和图文并茂。其中图片部分有抗战前、中、后期各大战役的战地掠影;国共两党及民众的抗日名将的英姿;还有数百幅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照片;近百幅实战地图。
目录
再版前言
史实的证明——《中国抗战画史》再版回想
扉语:我们的献词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
第二节 明治维新与大陆政策
第三节 日本之内在的矛盾
第四节 甲午以来日本侵略中国之行程
第五节 中日纠纷与国际
第二章 日本侵略战序幕
第一节 日俄战后日本侵略满蒙之阴谋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中国诉之于国联
第四节 一?三从淞沪战役(上)
第五节 一?二八淞沪战役(下)
第六节 伪满洲国登场
第七节 长城战役——塘沽停战协定
第八节 阴霾中之华北
第九节 国人之抗战情绪
第十节 西安事变
第十一节 英、美、苏联及德国之远东政策
第三章 抗战第一期(上)(“七七”事变一二十六年十二月)
第一节 暴风雨之前夕
第二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第三节 平津失陷
第四节 向“战争”迈进
第五节 淞沪防御战(前期)——“八?一三”战役
第六节 华北防御战(上)
第七节 淞沪防御战(后期)——“八?一三”战役
第八节 华北防御站(下)
第九节 太湖南北地区诸战役
第十节 南京防御战及芜湖、杭州战斗
第十一节 中日战后之国际反应
第十二节 战时朝野动态(一)
第四章 抗战第一期(中)(二十七年一月一五月)
第一节 南京陷落后之新情势
第二节 津浦沿线作战
第三节 鲁南防御战
第四节 陇海沿线作战
第五节 北战场之苦战
第六节 江南战场之演变
第七节 敌伪之政治经济攻势(上)
第五章 抗战第一期(下)(二十七年六月一十一月)
第一节 泥淖中之日本
第二节 武汉会战(上)
第三节 敌海军之沿海活动
第四节 武汉会战(下)
第五节 北战场之游击战
第六节 第一期战争中敌我之战略与战术
第七节 国际暗云之投影
第六章 抗战第二期(一)(二十七年十一月一二十九年四月)
第一节 武汉撤退后之新情势
第二节 南昌随枣诸战役
第三节 长沙第一次会战
第四节 国际风云与日军南进
第五节 桂南粤北诸战役
第六节 敌军在华北之扫荡攻击
第七节 敌伪之政治经济攻势(下)
第七章 抗战第二期(二)(二十九年五月-三十年十二月)
第八章 抗战第二期(三)(三十一年一月-三十三年十月)
第九章 抗战第二期(四)(三十三年十一月-三十四年九月)
第十章 胜利之页
附录 抗战史料述评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