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1912-1937-家庭与农村工业-以河北省为中心的考察

封面

作者:白宏钟

页数:376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3100407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家庭的角度探讨了近代农村工业生命力根源,认为家庭生产是近代农村工业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小农经济下农民选择家庭生产方式从事农村工业生产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现实所造成的;近代农村家庭工业在生产规模、社会分工和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了进步的迹象,这表明家庭生产方式本身不会对农村工业的发展构成阻碍。作者认为,尽管近代农村工业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农村家庭,但仅靠农村家庭自身却远不能推动农村工业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农村工业要依靠外来力量的引导才能走上理想的发展道路,这种外来力量应以政府的力量为主导。在农村工业化中应当合理利用各种来自家庭的因素,发挥其力量以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建设,这属于在现代发展中对传统因素的合理利用。

作者简介

白宏钟,男,1973年生,199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09年12月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曾赴叙利亚、日本、约旦等国访学、任教,在《南开语言学刊》、《史学月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近代社会经济史和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论文。

本书特色

    
《家庭与农村工业——以河北省为中心的考察(1912-1937)》从家庭的角度探讨了近代农村工业生命力根源,并从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生产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农村家庭与农村工业生命力的内在关联,揭示出近代农村工业的生命力直接植根于农村家庭,同时也指出农村家庭对于农村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局限性。《家庭与农村工业——以河北省为中心的考察(1912-1937)》对既有研究做了完整的学术综述,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证亦充分有力,且均富有新意。其中如“家庭观念对农村工业技术传播与改进的促进与阻碍”等许多论述均具有原创性,有助于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目录

序言前言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概念界定第一章  1912~1937年农村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1912~1937年高阳农村家庭织布工业的发展  一、高阳农村织布工业的发展史  二、高阳布线庄1912~1937年的发展情况  三、高阳机器染整工厂的发展及其兼营布业  第二节  1912~1937年农村家庭工业的新变化  一、棉织业中原料与工具的变化  二、商品生产的发展  三、社会分工的发展  四、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章  家庭功能与农村工业  第一节  1912~1937年农村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一、仍处于农业社会的现实  二、农村经营形态——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第二节  家庭工业在农民家庭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工业帮助农家维持生存的作用  二、家庭工业帮助农家盈利的作用第三章  家庭结构与农村工业  第一节  家庭规模及其历史变动与农村工业  一、家庭规模与农村工业  二、家庭规模的历史变动与农村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家庭内部构造及其历史变动与农村工业  一、家庭类型及其历史变动与农村工业  二、家庭代际、性别构成及其历史变动与农村工业第四章  家庭观念与农村工业  第一节  家庭中心观及其对农村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一、家庭中心观  二、家庭中心观对农村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第二节  家庭中心观与农村工业的技术传播与改良  一、家庭中心观对农村工业技术传播与改良的负面作用  二、家庭中心观对农村工业技术传播与改良的积极作用第五章  家庭与农村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一节  家庭与农村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以作坊生产为主的农村工业——以冀中、南各地的皮毛加工业为例  二、以工场生产为主的农村工业——以丰润猪鬃业和安平罗业为例  三、工厂生产的农村工业——以迁安造纸业为例  第二节  家庭与农村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升级  一、农村家庭工业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自觉升级  二、外界力量在农村家庭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升级上的努力结语  一、农村家庭与农村工业的生命力  二、农村家庭对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局限  三、农村家庭与农村工业的前景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1912-1937-家庭与农村工业-以河北省为中心的考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2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