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平//宓小雄//吴建瓴//齐慧颖
页数:28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097400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调整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涉及到社会的基本资源配置。农村土地权益调整和收益分配成为当今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地成为衡量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由土地占用规模、速度,可以判定中国GDP发展水平(陈锡文)。土地是一个结构整合指标,也是一个社会行动指标。土地权益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由土地权益引起的乡村社会矛盾数量增加,冲突规模扩大,协调和解决难度加大。土地使用中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争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用途管制不严,违法违规用地经常发生;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力不强,土地征占用过程中纠纷频发;农村农用地生产和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土地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理清思路,尽快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新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已从过去完善微观体制拓展到健全宏观制度,主要内容已从过去变革生产关系延伸到调整上层建筑,主要方式已从过去单项独创转变到多项联创。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是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农地关系改革试验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本项研究对此前难以解决的农地关系问题的思路和理论重新梳理,借鉴国内和国际已有的成熟经验,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关系的新的答案,根据新的实践积累总结新的经验,发现新的农地关系理论建构的可能性空间证明新的农地关系类型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条件。新的农地关系建构需要让农民更加平等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加公平地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也需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组织的现代化。现阶段的中国农地关系研究,不能仅仅从城市扩张需要农村土地然性角度作为立足点,而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仅站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普遍规律是城市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必然汲取和占用农村土地。本项研究立足于国情调研,着重从制度建设和行动策略分析入手,发现法律和政策给出的农村土地问题发展空间,发现矛盾、难点和应对策略,在城乡统筹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找出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有可行性、针对性的答案。基本结论就是:加快农用地流转,由“耕者有其田”转变为“善耕者善用其田”。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如果只是着眼于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土地有合理性,但方式不合适且不顾及农民利益和发展空间必然引起矛盾激化;只站在农民维护土地权益角度只是居于道德高地,没有顾及到当代中国社会小农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在制度设计和行动整合上解决农村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所要求的农村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化,要顾及到传统农户、规模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公司四种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四种组织形式各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定位和不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对于农村土地征用的协商和补偿机制要注意以城市为中心三个圈层不同农民的不同利益预期和需求。这是本项国情调研在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参照国内各区域和国际农业研究的创新特点总结提出的创新观点和思路,且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和可行性。可以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需要针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位和发展阶段表现为多样化的类型特征。现行的城市扩张政策占用农村土地恰恰是以城市为中心没有顾及农村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往往是针对性地破坏。城乡一体化在必要汲取农村农民土地的同时,要顾及和设计现在和未来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空间,城乡一体化要有农民就业生产发展的视角,如果城市发展仅着眼于占有土地及货币补偿,不顾及农民未来发展的组织类型需求,不激励、促进和发展农民农业就业组织类型所必需的社会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矛盾不止,且后患无穷。本书采用结构化研究方法,一是建立理论分析模型;二是利用调查点资料,对现在的土地政策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对农村中已有的制度积累和经验进行总结;三是跟踪农地改革实验区资料,利用长期参与项目评估和长期观察的积累,总结新的农地关系的生成点,重点强调对于农地关系中农民权益的持续性分析,强调农民在地权关系上的选择和再选择。这里,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可或缺。本项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的重大项目成果。作者:樊平 吴建瓴 齐慧颖。全书23万字。
作者简介
樊平
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乡村发展与农民阶层、城乡关系、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课题及参加省部级课题研究12项。近年来主要参与研究的课题: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农民发展报告、城镇低收入群体、农地关系、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宓小雄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工业社会学、社会政策。代表作:《构建新的认同——市场转型期国有企业的劳动控制》(2007)。
吴建瓴
成都大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成都发展变迁。代表作:《成都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的实践与探索》(2011)。
齐慧颖(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硕士,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策略咨询部研究助理。主要研究领域:快速消费品、媒体及广告。
本书特色
《农地政策与农民权益》的基本观点是:着眼于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土地有其合理性,但农村土地征收方式不合适且不顾及农民利益和发展空间必然导致诸多社会矛盾;站在农民维护土地权益角度往往站上了道德高地,但可能没有顾及当代中国社会小农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的一系列变化。本项研究的贡献在于:中国农村的农地关系的核心在于产权制度,但在产权制度之外,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监管结构同样重要。而且,探讨中国农地关系的出路,不仅要有对现有的利益相关者的权衡,而且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对于农村、对于农业、对于农民的定位,这三个定位确定了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的功能,也由此确定了其社会位置,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
目录
导言 农村地权关系新探索第一章 农地关系: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于乡村土地的汲取 第二节 耕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对策 第三节 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 第四节 我国现有法律对耕地规模经营的制度性约束 第五节 完善我国耕地规模经营的立法建议 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探索和创新第二章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文献整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三章 农地关系与农民生产组织 第一节 农地关系取决于农民农业组织形式 第二节 农村土地是城乡一体化协调的关键第四章 农村土地开发权研究 第一节 农地开发权成为农村矛盾焦点 第二节 农村开发权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文献和思路 第四节 关于创设农村土地开发权的政策建议第五章 组织竞争与合作:农户、合作社与农业公司 第一节 调查点的选择 第二节 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类型 第三节 古里坞坵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形成 第四节 公司和种粮大户的竞争与制约 第五节 土地规模经营存在的社会不平衡 第六节 土地规模经营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第七节 小结第六章 区域实验类型 第一节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利用 第二节 大竹农民的农地意识第七章 成都:城乡一体化中的土地与农民 第一节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个集中”主线: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第三节 农民的意愿及分析 第四节 圈层与异地差异分析 第五节 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操作特点分析第八章 “农民集中居住”能否成为双赢 第一节 为什么不是由农民来自动推动集中居住 第二节 农民或村集体的对策:指标和土地的不同价值实现路径 第三节 同地同权有没有可能 第四节 成都市温江区农村产权改革案例分析 第五节 中国农业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 从“耕者有其田”到善耕者用其田第九章 讨论和结论 第一节 数据、案例和结论 第二节 农民土地权益的视角 第三节 善耕者善用其田 第四节 农村土地开发权参考文献















